





“37年前欠下85元,如今老人要还10倍”、“涟水诚信老汉打工攒钱谢恩人”,这几日,自己一个很平常的举动,让涟水县陈师镇官荡村肖善祥老人成为公众人物,这让他有点懵。“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区区一点小事,不值得宣扬。”肖善祥,这位69岁的老人如是说道。
37年前,恩人主动借给他100元
“1979年,我和同乡来到100公里外的滨海县滨淮公社,在团结大队帮农户磨剪刀、扎笆斗、编簸箕。” 肖善祥老人慢慢平复了情绪,和大家讲起了当年的事情,“顾维贤大哥大我们10多岁,那天在他家做完活已经临近中午了,他便留我们一起吃饭。说实话,我们两个人当时都真值壮年,从早上忙到中午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便坐下来一起吃了。”
“那时候生活艰难,我们做手艺拿不到现钱,群众都是给粮食来抵充,我们每天要串村走巷,自行车上背着上百斤的粮食是个累赘。”肖善祥看顾大哥人很不错,便请求他帮忙找个实在的人家存放粮食和寄宿。“你们要是对我放心的话,就放我家里吧,我再拾掇个地方给你们住宿。”性格豪爽的顾维贤这番话让肖善祥喜出望外。
就这样,肖善祥和同伴在顾维贤的家中住了下来。没过多久,肖善祥接到消息,第三个孩子在老家出生了,他恨不得立即回家,可身无分文缠住了他的双腿。顾维贤得知情况后,凑了100元钱借给他。“因为当时老家的粮食价格比那边高,我就和同伴用自行车一趟一趟地把粮食运回了涟水。”当运到最后一趟时,肖善祥特意邀请顾维贤一起去他家串串门,以后好经常来往。
37年来,生活所累让他们失去了联系
就这样,肖善祥和顾维贤结下了缘分。第二年,顾维贤再次来到肖善祥老家串门拜访,看看他生活得怎么样,没曾想,此时的肖善祥已经为了二女儿的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虽然经济紧张,可是,深感过意不去的肖善祥还是四处拼凑了15元钱给顾维贤,“ 85元等苦苦后一定还给你!”顾维贤拗不过肖善祥的一番情意,只得收下那15元。
此后的几十年里,肖善祥生活并不如意,二女儿生病去世后,儿子、父亲、母亲也相继生病,他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基本上都是帮助亲人寻医问药,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父母的生命,儿子还患上了胸膜积水、还有肺结核,每年都是在借钱、还钱,慢慢地跟顾维贤也失去了联系。
尽管接连遭受折磨,但没有压垮肖善祥的脊梁,他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两年前,年过六旬的肖善祥孤身一人去北京,帮人家看管工地。“我在那里打工,包吃包住,每个月工资大概2000元,我把这些钱存下来,一家一家地还。”
“这次从北京工地回来12天,还了9笔债,还剩4900元就彻底还清了。”说到这里,肖善祥长舒一口气。“顾维贤大哥家的这85元,这么多年我一直记挂在心里,每次都想去偿还,可是家里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让我没有喘息的机会。”
37年后,他寻恩人要10倍奉还
3月12日,肖善祥老人独自一人从涟水坐车来到滨海县,想找当年顾维贤的家,可是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根本找不到北。无奈之中,肖善祥只好向当地公安局求助。民警查询发现顾维贤老人在20多年前已经因病去世,但很快帮他联系上了顾维贤的儿子顾正和。
“这钱还迟了。”得知恩人已经去世,肖善祥老人非常内疚,“37年前的85元,我现在还10倍都不够。”说着,他掏出850元塞给顾正和。看到老人如此固执地还钱,50多岁的顾正和推托不了,只好象征性的收下100元。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顾维贤大哥帮了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去了滨海这一趟,肖善祥老人如释重负。“37年前,顾维贤大哥一个月的工资20块钱左右,能平白无故一下子借给我近半年的工资,不容易啊。”
“人不能做昧良心的事,那样会给革命一辈子的老父亲脸上抹黑。”肖善祥说,父亲是抗战老兵,从小就教育他一定要有良心、讲诚信,虽然自己的条件并不好,但是他一直都坚持这样做人。在一旁的村干部刘水华说,“他啊,生性耿直,有困难也从不向政府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