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史书记载,盱眙古塔自唐代即有。如建于唐初先福寺的“窣堵波”,建于北宋先福寺的“灵慧塔”,建在上龟山五塔寺的“五塔”,立于石佛寺石崖上的“不落地塔”,原建于凤坡岭上的“文笔塔”等。
第一山远眺 林溪 摄
凤坡岭上的“文笔塔”
西域寺的“不落地宝塔”
上龟山上五塔寺前的五座佛塔
盱眙所有的宝塔中,当数“半边庙”旁的“不落地宝塔”最令人费解,不仅这“半边庙”的庙名就很奇特,而且这“不落地”的宝塔的名字也倍觉新奇。
西域寺,建于南宋,以地处西方边陲(当时宋金两国以淮河为界),故名。庙在魁星亭北,盱眙中学之下山路旁东侧,有名石佛庙、半边庙。内有无梁殿,供观音铜像,左有善才,右有龙女。殿门为月洞形。另有罗祖殿,供罗祖木像。院中右侧石上筑“不落地宝塔”,塔分7层。塔右石崖镌有“海阔天空”4个大字,系明代巡按御史李两峰(即李东)所书。
可见,西域寺的“不落地宝塔”建于寺旁岩石之上,远离地面,故称“不落地宝塔”。此塔砖砌,分7层,但因位于岩石之上,显得高昂挺拔、凌云傲然。
路德章则在《盱眙旅舍》诗中,已把淮水看成天涯:“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正是如此,文人们就将盱眙的这座“半边庙”与大宋丢失的半壁江山联系了起来,将“淮水天涯”、“燕山白沟”与“玉门关外是西域”联系了起来,给这座小小的寺庙取了个“西域寺”的名字,可能就是在时时提醒人们“抗金复国”吧。而将寺庙旁边岩石之上的这尊宝塔取名“不落地宝塔”,是否也在隐喻大宋江山“摇摇欲坠”、似无根基呢?
盱眙崇尚儒学,敬尊魁星,所以古时候就在凤坡岭上修建了一座“文峰塔”,与第一山下的“文庙”、山上的“敬一书院”、淮河石堤上的“魁星阁”相呼应。说起“凤坡岭”,它在西官路、黄牌街的西侧,是从第一山伸出一道山梁,又称为“风波岭”,或称“笠峰”。
在笠峰西麓,旧有偶园,为诗人王荫槐、王锡元父子所建,虽较汪氏南园狭小,但开朗俊秀、层叠迂回,却胜过汪园。偶园前临后街,园中建有“铅山堂”、“半舫斋”、“春晖堂”、“蠙庐堂”,进“延春门”、过“谷雨桥”,又有“美哉亭”、“挹波台”、“霏红涧”,有“椿岩”、“桐径”,还有“紫藤花馆”和“十四间藏书楼”,可谓人文景观,皆为佳作。虽然该园在咸丰九年(1859年)与汪园一起,被清兵将领格洪额所毁,但其胜景却被两江总督完颜麟庆记录于《鸿雪因缘记》之中。
但是,对于笠峰之上的这座宝塔,知道的人却是不多。这在1961年修撰的《盱眙县志》中,前清秀才姚挹之老先生作了补记:
文峰塔(补)。此塔建在城内凤坡岭(笠峰)之上,难考其建筑年代。塔形下圆上尖,远远望去好像一支巨笔耸立天空,所以群众俗称为“文笔塔”。传说古代建筑取意,是用以象征着“文风昌盛”。后因光绪十四年起,城内迭有火灾,迷信者说是因此塔“引雷主火”,故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将其拆除。(1961年《盱眙县志》)
姚挹之先生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家住黄牌街,离文笔塔只山上山下百步之遥,小时候常到山上塔旁玩耍,当文笔塔拆除的时候,姚先生已经8岁,对当时拆塔的情形记得很清楚,所以在1960年参加县志修撰并担任主笔时,专门把凤坡岭上文笔塔的事情记录了下来。据说,文笔塔为砖砌,下圆上尖,塔高7层,有近30米高,在盱城的所有塔中,是最高也是最雄伟的一座。
盱眙城内“南五台山”北麓的五塔寺古代就有五座佛塔。所谓“南五台山”即为“上龟山”,它与凤坡岭分立于第一山左右。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记:
上龟山,治所(山上老县衙)南一里,一曰“南五台山”。《舆地纪胜》:龟山上有五峰:曰迦叶、曰宝积、曰紫铜、曰五峰、曰归来。上有“南山洞”,一曰“招隐洞”。《乾隆志》:昔人秉烛入洞,曲折相通,深入有层崖峭壁,阴气黯黯。以石投之,铿然有水声,遂不敢入。上有“招隐亭”三字,今废。其北麓有五塔遗址。
在盱眙旧志中,对五塔寺如此记载:“五塔寺,治西南山麓。《乾隆志》:寺与塔昉自唐时,后废。按:五塔寺归云为都梁十景之一。”
说到五塔寺,在全国亦有多处,而盱眙的五塔寺在明代时已废圮,仅存遗址,惟有三石洞相连,为修道者辟谷修炼之地。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米芾所作《都梁十景诗》中即有“五塔寺归云”一首。元代的纳璘卜华也有《题第一山答余廷心》的诗,诗中也写到五塔的风姿:
一山松桧巢归鹤,五塔香灯送落晖。惟有玻璃同我志,闲来时复濯缨归。
看来五座塔不仅高大,在塔边都有云彩飞绕,而且还有灯盏置于上,所以有“五塔香灯送落晖”之句。据说,五座宝塔初建于唐代,均为砖砌,立于三座相连的石洞之前,布局呈长方形,中间一座,四角分别一座,共五座,佛塔高大挺拔,插入云霄,很是壮观。但历经宋元兵燹,宝塔受损,到了明代,宝塔已圮。在陈道所作《都梁十景诗及序》“五塔寺归云”一首的“序”中,他这样说:“寺在第一山之南山畔,旧有五塔,因以名之,今其一尚存。学佛老者凿石屋于山麓,凉爽袭人,雅宜避暑,而塔势孤高,云气时往来焉。”
到了明末清初,纪映钟所作《盱眙访黄岸园,寓五塔寺志别诗》中,尽管还有“宝塔穿晴云”的诗句,那也只是一种想象、一份希冀罢了。因为,此时的五塔早已毁于战火,不复存在了。清代,五塔寺仅存石洞。
说起盱眙最早的塔还有一座,是在唐代古寺“先福寺”(也叫“正元寺”)中的“灵慧塔”,是宋代庆历七年(1047年)为先福寺住持真寂大师而建。后于元丰元年(1078年)闰正月,宋神宗赵顼赐真寂和尚号曰“灵慧大师”,赐塔名曰“灵慧塔”。
在清光绪《盱眙县志稿》中记道:
唐正元寺,即先福寺。《舆地纪胜》:在古盱眙城,有真寂大师传。《续通鉴长编》:真寂,张氏,名仁节,河东人。唐开元、天宝间住持盱眙先福寺,应化颇类僧伽。庆历中建塔。元丰元年闰正月,诏赐塔名曰‘灵慧’,寂号曰‘灵慧大师’。注曰:《仁节传》,《李昭玘集》有之。
当年的灵慧塔由尼惠忠院鼎力建造,塔位于寺院的西南隅,宝塔层甍危绚,宝坐崛起,数当轮巅,发布光相;观者踊叹,四方献飨,绵络不绝。
至于先福寺所在位置,旧志中没有细说。但在旧志和大师传记中提到了寺院中的一处古井,即“罗汉井”,旧志如此记载:“在先福寺前,有名罗汉泉。”
据考,在山上十字街“大庵”院侧,有一眼古井,俗称“罗汉井”。据说,大庵旧基古有两座寺院,一座早已废圮,另一座亦已破败,后人修复,改为庵,名曰“大庵”。此古井原为两寺共用,寺废井亦湮。大庵建成后,复淘古井,又见甘泉。后大庵亦废。近年在原址兴建“宣化寺”。若依此推,灵慧塔应在今山上宣化街(十字街)宣化寺西南隅。
其实,在《敕谥灵慧大师传》中还提到了三座佛塔:一座是古先福寺原来就有的一座古塔,梵语叫“窣堵波”,唐开元五年(717年)真寂大师驻锡先福寺时,虽然寺庙破旧,但窣堵波古塔还在。另一座是收葬灵慧大师灵骨的宝塔,在大师葬处高山之原,文中说“卜葬于山之髙原,而建塔焉”,故该塔应建于大师往生次年即唐天宝六年(747年)。还有一座是真寂大师改修故寺,次年寺殿修成时,由江都刘氏捐建,文中说“入越明年,殿告成,江都刘氏,鼎建宝塔,所费亿万。”应建于唐开元十年。从“所费亿万,雕绘环丽”之言看,此塔应该非常高大,且华丽无比。可惜在古代志书中并未提及。
(马培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