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旧县村”的失名与“清河村”的定名

“旧县村”的失名与“清河村”的定名

发布时间: 2025-10-20 09:15  关注度:336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葛以政
导读:淮阴区马头镇旧县村中的“旧县”指的是“清河旧县”。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河县从小清口迁往清江浦,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小清口的原址就被称为旧县了。因此,在《咸丰清河县志》和《光绪清河县志》的手绘图中,都标注了“清河旧县”或“旧县”字样。

淮阴区马头镇旧县村中的“旧县”指的是“清河旧县”。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河县从小清口迁往清江浦,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小清口的原址就被称为旧县了。因此,在《咸丰清河县志》和《光绪清河县志》的手绘图中,都标注了“清河旧县”或“旧县”字样。

image.png

《咸丰清河县志·乾隆四十二年河口图》右中部有“清河旧县”标注

清河县城起初建在大清口附近(淮河北岸),仅存50年。元泰定元年(1324年),大清口清河县城被大水冲毁了。县尹耶律不花请示朝廷后,将县治迁到淮河南岸的甘罗城(淮阴故城)。元天历元年(1328年),因甘罗城环境恶化、居民甚少,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将清河县治迁到小清口西北(淮河西北岸),当时没有建城墙。后来,出于安全考虑,清河县修筑了东、西、北三面土城墙(南面依托黄河北堤),周长6里多,有东门、西门、北门,但没有坚固的防御建筑。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河县治设于小清口已有300多年。当时,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掀起的农民起义导致明朝灭亡,小清口的清河县土城无法保护城内安全,清河县治便又迁回甘罗城。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占据江淮地区,建立了新的清河县,又将县治迁到小清口,一直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迁治到清江浦。这样算来,清河县治设于小清口共有433年历史。《嘉靖清河县志》《康熙壬子清河县志》《康熙乙亥清河县志》《乾隆清河县志》都是在这里修纂的。

image.png

已经被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3 部《清河县志》点校本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之后,“清河旧县”因黄河侵扰而逐渐萧条,而“旧县”的名字及其历史一直被记录在《咸丰清河县志》《光绪丙子清河县志》中。“旧县”这个地名,至今已经使用了264年。以“旧县”作为村名,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继承。旧县村的村名勾起了人们对小清口清河县治的兴趣,如今已经成为淮阴区、洪泽区、清江浦区历史文化工作者以及爱好者的寻根之所。

如今,在新一轮村庄合并工作中,传统地名的传承成为难题之一。淮阴区马头镇的旧县村与玉坝村(“玉坝”实为“御坝”)合二为一后,各方为新村之名争来争去、各不相让,工作始终难以做通,只好折衷改名。后来,村名被确定为“清河村”。

“旧县”是“清河旧县”,丢失“旧县村”名,新定“清河村”名,确为当今的权宜之举,却也不失历史内涵。因为有几部《清河县志》可以作为“镇村之宝”,“旧县”之名也就被涵养在“清河”之中了。由此,笔者撰写了一副楹联,既可以传承历史,也可以说明问题。上联为治所迁往清江浦咱称旧县,下联为村庄合并尊历史吾为清河,横批为清河村。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