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公认为“真三不朽”的典范,其一生虽与淮安鲜有交集,但其后人、弟子却与淮安颇多交集,其心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淮安人。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少年王阳明第一次随祖父从余姚乘船沿京杭大运河赴北京,与前一年高中状元、在京做官的父亲王华会合。明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中年王阳明由吏部郎中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并便道归省,与妹夫兼弟子徐爱同舟返越,这也是王阳明最后一次离开北京。30年间,京杭大运河见证了王阳明从少年到中年的悲欢荣辱。
可以想见,作为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的淮安,应该不止一次留下过王阳明的足迹。但令人遗憾的是,王阳明的诗文和淮安志书中对此鲜有相关记载。
笔者找到了两处记载。其中一处是,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八月,王阳明任刑部主事期间,曾“奉命前往直隶淮安等府审决重囚”。另一处是,明正德年间《盱眙县志》中收录了王华的《过莲塘留题公馆》一诗:“吾儿阻雨莲塘宿,我过莲塘雪满厅。想是老天真有意,故留父子宿邮亭。”诗中的莲塘,指盱眙(明代属直隶凤阳府)境内著名的古驿站莲塘驿,位于现今盱眙县黄花塘镇莲塘居委会,那里至今还保存着一段长约400米的古驿路。根据王华此诗可知,王阳明曾经遇雨受阻,夜宿莲塘,并题诗于壁。后来,王华也路过莲塘,遇雪宿于莲塘驿。王华看到墙上王阳明的题诗,不禁感慨人世间的机缘巧合,遂挥毫写下《过莲塘留题公馆》,从而留下了父子先后题诗莲塘驿的佳话。
至于王阳明路过莲塘驿的具体时间,笔者揣测,很可能就是明弘治十四年八月那次奉命审决重囚之行。当时,王阳明先后前往淮安、凤阳、池州等地,返程时又在扬州养病数月,直到第二年五月才回京复命。而王华路过莲塘的时间可能是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冬天。这年十月,王华担任礼部右侍郎期间,奉命从京师南下祭祀江淮诸神并便道归省。
可惜当年王阳明的官阶、事功、声名都还不显,加之随后不久即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因而他的题诗没能和王华的题诗一起被保留下来。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八月,王阳明的嫡长孙王承勋来到淮安出任漕运总兵官镇守淮安,在位时间长达20年之久。
王承勋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袭新建伯爵位,是明代最后一任漕运总兵官。王承勋为人“略知文艺,性甚和易”。从他留下的“心地恍然凉如水,此身真愧绊浮名”“拂衣何处不名山,回首尘途足汗颜”等诗句看,其性格趋向于淡泊宁静。明景泰二年(1451年),朝廷在漕运总兵官之外专设漕运总督常驻淮安,形成了治理漕运的“文武二院”,漕运总兵官的职责逐步弱化。特别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作风老练、素有声望的李三才担任漕运总督后,对王承勋“以气凌驾之”,作为勋臣之后且贵为伯爵的王承勋竟不敢与之分庭抗礼,不得不“移坐其下”。因而,虽然王承勋任职时间长达20年,但其建树远远不及明代第一任漕运总兵官陈瑄。
虽然王承勋的政绩乏善可陈,但其残存的三卷诗集《瑞云楼稿》却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关于当年淮安名胜的记载。在这些诗稿中,他对普应寺、天妃宫、环碧亭、大观楼、淮城南楼、清江道院、钵池山寺等当时的淮安名胜多有题咏。他对万柳池(即月湖)更是情有独钟,经常去那里宴饮赏景,留下了“绕湖柳色侵烟渚,隔座花阴隐鹤台”“万顷波光明彩鹢,千林晴色引青骢”“云将柳色全侵席,风送莺声半入歌”“万柳团云浮绮席,千花拂衣引兰舟”“红浮幽径梅初熟,绿映晴波柳正肥”等诗句。
王阳明有两位亲传弟子与淮安颇多交集。
其中一位弟子是曾担任淮安知府的路迎。路迎(1483年—1562年),字宾旸,号北村,山东汶上人,系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王阳明主持山东乡试时录取的举人,后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路迎曾先后出任襄阳、松江、淮安知府,所到之处,“岂弟廉平,务先惠养”“操切精严,治称第一”,累官至兵部尚书。
王阳明曾多次教导路迎要处理好“仕”与“学”的关系:“仕学一道,必于此有得力处,方是实学”“郡务虽繁,然民人社稷,莫非实学”。路迎任淮安知府后,面对“奸胥纵肆”的乱象,果断“召捕惩治”,从而使“境内肃清”。他秉公执法,以坐赃之罪法办了一位嚣张的官员,无人敢出面说情。特别是在户部紧急追缴各地历年拖欠租赋的时候,路迎敢于正视“淮民困极”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予以拖延,全然不顾自己可能因此受到弹劾的政治风险。路迎任淮安知府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却受到淮安百姓的衷心爱戴,甚至为其建生祠加以祀奉。
另一位弟子是黄省曾。黄省曾(1490年—1540年),字勉之,号五岳,苏州府吴县人。王阳明在绍兴讲学时,黄省曾往见执子弟礼,王阳明与之无所不谈,甚至欲以《王氏论语》相托。黄省曾留有《会稽问道录》十卷,今《传习录》中保存了60多条他记录的王阳明语录。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五月,黄省曾乘船沿京杭大运河自北南归,经过淮安时专门拜谒了漂母祠,并写下了《谒漂母祠记》一文和《淮阴谒漂母祠》一诗。黄省曾在《谒漂母祠记》中融历史怀想与个人情志于一体,立意深刻、文风简洁,在同类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后来,该文被清人李云程选入《古文笔法百篇》中,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虽然王阳明生前与淮安现有交集,但从明代中期开始,王阳明心学就逐步在有着“运河之都、九省通衢”之称的淮安传播。明万历二年(1574年),一直尊崇王阳明心学的右副都御史、漕运总督王宗沐,在淮安创建正学书院,“拔两庠之秀者”亲自执教,强调“余姚王先生‘良知’之说”即为精要,王阳明心学即为正学。此外,部分学者认为,淮安人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的过程中也受到过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特约撰稿 翟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