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市农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工作亮点纷呈,全市农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全国户用秸秆沼气现场经验交流会、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中国农技推广协会五届二次会议、中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议等多项全国性会议先后在淮安召开,淮安农业在全国影响力不断提升。多项工作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主攻五大工程促进五项升级、大力推进畜牧业蓬勃发展”专报信息被市委书记刘永忠批示;“精心组织、周密实施、淮安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成绩显著”市委书记刘永忠、市委副书记练月琴均做了批示;“淮安市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总体监测评价增幅全省第一”被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正喜批示。淮安市获“中国优质稻米强市”称号。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生产能力不继提高。夏粮受天气影响,单产减少,但因总面积增加,总产略减,秋粮田间管理和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再获丰收,全市粮食种植面积970万亩,预计粮食总产93.04亿斤,比上年增产2.36亿斤,实现连续九年增产,粮食总产全省领先。新增高效种植业面积36万亩、设施种植业面积10.3万亩;全市生猪规模比重达85%,其中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57.6%,生猪出栏455.58万头,家禽出栏1.3亿只,蛋禽存栏926.62万只;全市新增高效渔业面积7万亩,高效渔业总面积62万亩,占比81.39%,新增设施渔业面积4.97万亩,高效设施渔业总面积13.46万亩,占比17.67%。
户用秸秆沼气技术集成推广全国领先,农业循环利用再上新台阶。全市建设户用沼气池5400处,沼气工程67处,推广户用秸秆沼气4500处。以秸秆沼气为主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全国领先,全面实施秸秆禁烧禁抛,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市累计建成沼气池13.6万只,沼气池普及率达13.8%,其中推广秸秆沼气2.2万处,建设各类沼气工程234处。在淮安市召开全国户用秸秆沼气现场会经验交流会议上,充分肯定淮安“四个三”模式,并向全国推广,与会代表给予高度评价。
品牌农业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品”认证工作仍然保持良好势头,全市新增“三品”认证65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5万亩。全市累计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120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62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8.3%。全市累计创成淮安大米、盱眙龙虾、淮安红椒、淮安黑猪、洪泽湖螃蟹、金湖大米、淮安黄瓜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总量居全省第二。积极申报白马湖青虾、白马湖大闸蟹地理标志,已通过农业部公示。淮安红椒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这是淮安市唯一入选的农产品公用品牌,并获得科技部项目支持。加强淮安黑猪产业开发,苏淮猪被农业部列为16个主导品种之一,也是我省被列入的唯一畜禽品种。
农产品检测体系不断健全,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以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为核心,以县(区)级质检站为骨干、以乡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为基础的全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已经建成,农产品交易市场全面实行了市场准入管理。淮安市启动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目前已有2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率先推行。以地产蔬菜种植为例,从蔬菜生产的源头开始,从种子采购、农药化肥采购与使用,采收、质量检测、上市过程进行全程信息记录,最后产生产品的“身份证”即追溯码,实现蔬菜“生产记录可储备、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质量安全可追溯”的可控化的监管,从而保障淮安市地产蔬菜从“农田到市场”质量安全。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培训工作全国有影响。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科技入户”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工作全国领先,全市新培育科技示范户达86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分别达95%和91%以上,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2.9万人、农民创业培训9189人、致福工程培训近3000人。加快“四新”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每年引进和推广的主要农作物和蔬菜品种均在40个以上,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30项以上。
加强现代林业建设,林业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加快绿化美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拓展绿色空间,城乡绿色成效显著。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2%,林地总面积320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幅居全省第二,活立木总蓄积居全省第三。淮安市湿地总面积298.9万亩,包括自然湿地面积为177.2万亩、人工湿地面积121.7万亩。其中,自然湿地受保护面积为73.46万亩,受保护率达45.8%,居全省首位。野生动物保护座谈会仅淮安市农委、大丰县政府两家做了经验交流。
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显著。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新增数居全省前列,市级新增59家,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9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6家、市级169家。精选优质项目,重点推荐16家企业上报省农委争取支持,以4%的体量争取到8%的资金,资金总额同比增长78%,创历年新高,淮安市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1%,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比达到1.75:1。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迅猛,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原则,用工业化理念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淮安市2010年有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11年获批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12年,全省新批2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其中淮安市新批涟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洪泽县现代渔业产业园区、金湖县现代蔬菜产业园区、盱眙玉皇山绿色果品产业园区等4个,新批数量居全省首位,园区总数全省第二。
为农服务不断拓展,社会化服务取得新突破。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和配方肥产需对接工作,通过狠抓“配方肥”下地、强化“示范片”到村、“培训班”进田、“建议卡”上墙等措施,完成水稻、小麦、蔬菜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20万亩,施用配方肥8.5万吨(折纯)。淮安市在全省率先进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探索和实践,进行大面积全程承包试点,目前全市经注册登记专业防治组织达610个,专业防治服务队1558个,专业化防治面积达1705万亩次,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4.9%以上,减少农药使用12%以上,统防区亩增产8%以上,累计增收节支7亿多元。有2个专业化防治合作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水稻综合防治现场会在淮召开。
向上争取资金大幅增长,农业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抓住政策机遇,争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质量建设、农村沼气、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林业发展等农业项目资金,较前两年有较大幅度增长,总额达到15亿元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充分利用国家级台创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环白马湖生态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带、农业龙头企业等平台载体,招大引强,双向推动,引进农业招商项目3个,投资额8.2亿元,引进的项目在农业园区、农业示范带内,有力地推动淮安现代农业发展。(钱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