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创业潮涌:“两专一基”奔小康

创业潮涌:“两专一基”奔小康

发布时间: 2023-09-03 13:17  关注度:1693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对此,1996年1月6日,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焕友在听取淮阴市委工作汇报后指出:“你们紧紧围绕实现小康这个目标,来组织全市各项工作。在稳定发展粮棉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搞‘两专一基’,就是专业户、专业村和基地乡,这是符合淮阴实际的,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措施。”

从温饱奔向小康,在改革大潮中劈波斩浪的淮阴市(现淮安市)乡村百姓,用“两专一基”的神来之笔写下了创业致富的精彩篇章。

对此,1996年1月6日,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焕友在听取淮阴市委工作汇报后指出:“你们紧紧围绕实现小康这个目标,来组织全市各项工作。在稳定发展粮棉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搞‘两专一基’,就是专业户、专业村和基地乡,这是符合淮阴实际的,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措施。”

档案中的改革记忆

在淮安市档案馆,记者查阅1995年1月13日中共淮阴市委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材料发现,当年的一份会议文件明确提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要在生产要素组合和生产方式上有新的突破。这就是要推进规模农业,发展主导产业。所谓规模农业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生产要素结构,组织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以寻求农业的规模效益。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农村围绕种、养、加,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基地乡。”

关于这段历史,2018年出版的《淮安改革开放40年图志》一书中也有相关记载:“1995年7月11日,市委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两专一基’摆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发展淮阴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工作,要求全市上下各行各业,都要为‘两专一基’服务,提供电、水、场地、技术、资金、种苗、农资、销售等各种便利,鼓励兴办‘两专一基’龙头加工企业。”

改革中的先锋作为

“两专一基”推进过程中涌现出大批创业乡村的先进典型,为“两专一基”发展起到了科技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

高家堰镇街西村(当年属赵集镇)村民金绍兵便是其中之一。

在淮安,“赵集粉丝”家喻户晓。作为淮阴区特色农业产业品牌,“赵集粉丝”已经形成了一条从山芋种植、淀粉制作、粉丝加工到运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而在二十七八年前,当地还只局限于传统的一家一户零散制作粉丝。

“从我六七岁记事起,爸爸妈妈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粉丝。”经过多番寻访,记者找到了金绍兵的女儿金慧云。二十七八年前,金绍兵夫妻开始创办云燕粉丝厂时,正是金慧云开始记事的年纪。

“赵集的地理位置靠近洪泽湖,土质比较湿润,种出来的红薯个头大、出粉率高。”金慧云回忆说,正因如此,村里才有做粉丝的传统。但一开始,都是各家各户自己种、自己做、自己卖。“两专一基”浪潮掀起后,金慧云的父母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有一次,金慧云的母亲把自家生产的粉丝带到上海推销。恰逢鸭血粉丝汤在市场上兴起,金慧云家的粉丝被一位老板一眼相中。“老板觉得赵集粉丝比以前用过的其他粉丝都好,但产量跟不上店里需求,建议村里合作办个厂,产出的粉丝他都要。”金慧云说,母亲回来跟父亲一商量,父亲立刻拿出家中积蓄,又借了些钱,在自家办起了简易的粉丝加工厂。

看到金绍兵的粉丝厂赚到了钱,村民们纷纷学习、效仿。“我记得那会儿放学回来,我们村的路两旁全都挂满了粉丝,印象太深刻了。”金慧云说。

这股创业热潮给街西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粉丝厂办了几年后,村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楼房。”金慧云说,经过20多年努力打拼,云燕粉丝厂的产品展翅高飞,销售到全国各地,年销售额少则1000多万元,最多的一年达2000万元,带动了当地的山芋种植和村民就业。

随着“两专一基”蓬勃发展,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大规模开发荒水面、荒滩、荒地等自然资源,大幅度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加大投入,扩张总量,使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两专一基”的数量迅速增加。

据统计,到1996年年底,当时的淮阴全市建成基地乡164个、专业村2535个,涌现出专业户84.67万户。其带来的直接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6年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63000元,比上年增加近一倍;二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大幅增加,1996年达到227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12%,增收部分来自“两专一基”的占60%左右。

回眸处的价值观照

“两专一基”是个并不遥远的历史名词。说它是“历史名词”,是因为“两专一基”代表着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段时间序列;说它“并不遥远”,则是因为“两专一基”与我们当下行动的内涵仍具有共同性。

“两专一基”这个朴实的名称蕴含着浓厚的恋土情结,不仅明示着扎根土地寻求致富的信念,而且显示出向外开拓不断奋斗的热情。淮阴人民认识到,只有发展经济作物,壮大规模,进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手中的镢头才能刨出“大金娃娃”。这样的识见,无疑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熏陶的产物,是淮阴人民睁眼向外看的结果,直到今天仍可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两专一基”不仅是个历史名词,更是一段生动的实践。故事和数字已经彰显了实践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从时间维度上观照,“两专一基”与后来盱眙龙虾、淮安大米、赵集粉丝等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崛起,乃至与当下的淮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全国领先,都有着不可割裂的因果联系。历史从来不曾隐匿,它占领了“现在”的几乎每个角落——只要我们去发掘、去凝思。

市委明确提出,要建设农业强市,加快走出具有淮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发展环境固然今非昔比,但历史经验仍对推进农业强市建设有着极强的启示意义,这也正是重温“两专一基”开创性实践的价值所在。

■融媒体记者 何 弦 周 洋 杜勇清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