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日报讯:胆管结石、胆囊结石一直被认为是成人专属疾病,病因多为胆管内成分改变,日积月累、沉淀结晶,因此病程需数年。儿童胆管结石非常少见,多为胆道畸形所致。2岁男孩凯凯(化名)经常夜间腹痛,痛到身体蜷缩。近日,他到市妇幼保健院就诊,被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伴有胆总管结石。
日前,凯凯突发腹痛。近一个月来,凯凯经常在夜间出现这样的状况,家人带他去医院就诊,经过简单的治疗,腹痛得到缓解。但这一次,凯凯疼得额头冒汗,哭闹不止,身体蜷缩成一团。“家长带孩子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提示胆道扩张,医生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孩子到我们医院后,被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伴有胆总管结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主治医师王挺说。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称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症(CBD),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胆道畸形,以婴幼儿发病最多。多数患儿在3—5岁期间因腹痛、黄疸、腹部包块等就诊时被发现,只有少数患儿在产前检查或出生后检查时被发现,该疾病只能通过手术治疗。
“为减轻患儿痛苦,我们选择在双腔镜下施行‘胆道探查+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胆道冲洗术’。由于囊肿周围是大血管,孩子腹腔操作空间小,还要清除内部结石,手术操作难度大、术中管理困难。为保证手术安全,术前,小儿外科团队在科主任李炳的带领下同超声科、放射科、手术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和围手术期应急措施。手术非常顺利。”王挺介绍。
小儿外科医生指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若未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患儿可能会反复遭受胆道炎症的困扰,严重时可能引发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胆道穿孔、胆汁性肝硬化,乃至癌变。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胰胆管合流异常、胆管发育不良、胆总管远端神经肌肉发育不良及病毒感染等。对于新生儿及幼儿而言,若囊肿体积较大,之前在妈妈孕期超声体检时可能被发现。这些患儿通常表现出腹部肿块、梗阻性黄疸、白色大便等症状。其他年龄段的儿童,常表现为右上腹的钝痛或轻度胀痛,伴有间歇性绞痛,若合并胰腺炎时,常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症状会逐渐加重,呈间歇性发作。当黄疸加重时,大便颜色变浅,呈现灰白色或陶土色,尿液变为浓茶色。因此,一旦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家长应高度警惕,务必选择设有专业小儿外科的医院就诊,确保早诊断、早治疗。此外,孩子接受手术后,需要定期到门诊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孩子的康复情况。
■通讯员 刘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