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续写“亚洲之最” 打造“江苏样板”——探访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项目建设现场

续写“亚洲之最” 打造“江苏样板”——探访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项目建设现场

发布时间: 2024-09-17 15:08  关注度:328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9月初,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处河道纵横、绿地如茵,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大运河立交巍然屹立。沿着运河驶来的船舶,借由立交的上部航槽“跨”过淮河入海水道,畅行南北。立交北岸的东西两侧拉起了施工围挡,场内吊机林立,挖机、自卸车等工程车辆轰鸣作业,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这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项目施工现场,三年多后,这一“亚洲之最”将被刷新。

9月初,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处河道纵横、绿地如茵,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大运河立交巍然屹立。沿着运河驶来的船舶,借由立交的上部航槽“跨”过淮河入海水道,畅行南北。立交北岸的东西两侧拉起了施工围挡,场内吊机林立,挖机、自卸车等工程车辆轰鸣作业,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这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项目施工现场,三年多后,这一“亚洲之最”将被刷新。

扩大淮河洪水出路 续写“亚洲之最”

在大运河立交旁的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一块伫立已久的石碑记录着这一水利工程的非凡成就——“亚洲之最,水立交”。

淮河,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历史上,因黄河夺淮,让淮河失去独立入海通道,致使原本沃野千里、物阜民丰的淮河两岸饱受水旱之灾。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淮河成为重要的水利大事。为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1998年,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开工,并于2003年6月完成主体工程,形成了“一水入江,四流归海”的格局。

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全长162.3千米,自洪泽湖二河闸向东,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挖河筑堤,与总渠两河三堤并行入海。整个工程由河道工程及二河、淮安、淮阜、滨海、海口五大枢纽(控制)组成。其中,淮安枢纽,即大运河立交是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为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和京杭大运河通航需求,该枢纽采用上槽下洞的结构,上部航槽承接京杭大运河南北航运,下部15孔巨大涵洞自西向东沟通淮河入海水道,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大运河立交是亚洲同类工程规模最大的上槽下洞水上立交工程。

尽管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淮河洪水外排入海的任务,但仍无法完全满足泄洪需求。2022年7月,总投资约439亿元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淮河治理翻开新的一页。

“二期工程,其实就是把原有的入海水道拓宽、挖深,加高、加固两岸堤防,改扩建沿线五大枢纽建筑物,让水走得更多、更快。”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项目副经理余辉介绍,项目建成后,行洪能力将达到7000立方米每秒,洪泽湖防洪标准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同时,有利于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降低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启用概率,改善渠北地区灌排条件,并为淮河出海航道建设创造条件。

作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枢纽会怎样续写“亚洲之最”?余辉展开工程设计图后说:“我们将在一期地涵北侧新建二期立交地涵30孔,也就是向北再延伸原地涵的2倍那么长。新老地涵结构形式基本一致,同为上槽下洞,新地涵上部京杭运河航槽宽度将达到91米,下部地涵用于入海水道泄洪。”

此外,二期工程还将扩挖上下游引河2.96千米、加固堤防5.92千米,配套相应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工程等。“不过,这些都必须在保证京杭大运河不断航的前提下进行。”余辉补充道。

据悉,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投资额和工程量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其中,淮安枢纽项目概算投资约17亿元,又是二期工程中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

智慧工地助力攻坚 打造“江苏样板”

在既有的水上立交基础上改扩建,又不能影响京杭大运河的输水和航运,难度可想而知。

“施工过程中,会在立交地涵下游开挖一条临时导流河,确保施工期间不断航,然后把运河这一段暂时封闭起来。等二期工程完工后,再恢复原有的运河水航道。”身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项目副总工,丁竹青心中有一张清晰的施工组织计划图。

具体来说,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实施临时导航明渠(即临时导流河)及大围封截渗墙;第二阶段,进行淮安枢纽主体施工;第三阶段为工程扫尾。

淮安枢纽项目合同工期为48个月,在这漫长的周期里,施工面临重重挑战。丁竹青特别提到几个方面:“京杭大运河是二级航道,等级高,年货运量约3亿吨,这对导航明渠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老地涵之间分流岛的设计既是工程亮点,也是实施难点。这个工程新老地涵采用10米分流岛布置,使新老地涵形成一个整体,但一般的分流岛都有三四十米宽,所以如何在这么近的距离下精准控制建筑物一期地涵的沉降是重点难点。”此外,由于京杭大运河与入海水道水位差大,为确保工程运行安全,需严格应对大体积、薄壁、超长涵洞混凝土的温控及防裂。

最让丁竹青感到压力的是2025年汛期。“淮安枢纽距二河越闸仅25千米,若发生超标准洪水启用入海水道行洪,淮安枢纽启动应急响应时间非常短,工期紧、任务重、风险大、影响广。”他说。

困难虽多,信心却足。在位于运西工区的淮安枢纽项目部,会议室墙上悬挂着彰显众志成城决心的标语:实现“五化”(现场工业化、建造智能化、施工标准化、产品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目标,争创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鲁班奖、詹天佑奖,打造水利行业智慧工地示范工程……

将钢筋加工、混凝土生产、泥浆制造工厂化,实现材料预制;根据传感器数据,检测监测混凝土内外温度变化,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实现关键结构BIM制作、可视化交付;引进整平机器人,实现无人自主运动及高精度施工;借助挖掘机引导系统,采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引导机手作业,防止工作区域内欠挖或多挖;项目施工期间,通过无人机定期跟踪观测工程进度……这些科技感、安全感十足的应用场景是淮安枢纽项目的生产日常。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全面提升项目施工管理标准化水平、质量控制数字化水平。”丁竹青说,“淮安枢纽项目是江苏水利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的形象窗口,我们希望将它打造成中国水利科技创新引领代表性工程、水利强国建设‘江苏样板’标志性工程。”

11月大运河航道转换 2028年整体工程完工

随着2024年汛期接近尾声,淮安枢纽项目加快了建设步伐。

在项目现场,记者看到,大运河立交北端的“桥头堡”已经拆除;运河西侧,标准化驻地、智慧实验中心、钢筋智慧加工中心等生产生活设施拔地而起;运河东侧正在开展较大范围的施工,一座人行钢便桥雏形已现。

“项目于今年4月18日正式开工,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大围封截渗墙、导航明渠以及跨导航明渠人行钢便桥相关临时附属工程的施工。”丁竹青领着记者来到运东工区,介绍目前的建设成果,“导航明渠从今年6月开始填充筑北侧,封堵围堰,然后进行了内部的航道开挖,包括土方开挖、及护坡和钢管桩围堰施工等。截至目前,已经完成部分航道开挖,钢板桩围堰施工打了400余根,护坡完成150米左右。跨导航明渠人行钢便桥的整体下部混凝土结构,包括桥梁、桥台已经完成,正在进行上部钢结构的安装。”

根据总体进度安排,淮安枢纽项目计划9月完成跨导航明渠人行钢便桥施工,11月完成导航明渠施工并实现京杭运河航道转换;2026年5月底前,将先后完成立交地涵水下主体工程,恢复京杭大运河原水道通航,具备入海水道行洪条件;项目整体工程将于2028年4月完工。

西吞淮河千里水,东吐黄海万顷浪。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承载着淮河两岸亿万人民的安澜梦想,期待淮安枢纽这一“亚洲之最”、水利奇观早日建成,续写辉煌、再攀新峰。

■融媒体记者 何 弦 李 昱 金 苏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