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进攻!进攻!向着最后的胜利

进攻!进攻!向着最后的胜利

发布时间: 2025-04-05 11:22  关注度:529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车桥位于淮安县城、泾口、泾河、曹甸之间,系淮安东南重镇,地理位置险要,是联系苏北、苏中、淮北、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也是日伪控制淮安东南宝应地区的重要据点之一。1944年3月5日至13日,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部队在粟裕率领下,向盘踞在车桥地区的日伪军队发起车桥战役。这次战役对日军重要设防据点实施攻城打援,打乱了日伪军“清乡”“屯垦”计划,打通了苏北、苏中、淮北、淮南地区之间的联系,揭开了华中地区抗战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从1944年春天开始,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从被动防御逐步转向主动进攻,奏响了反攻的激昂乐章。这,是从淮安大地开始的!

车桥战役: 攻坚打援扭转苏中抗战形势

车桥位于淮安县城、泾口、泾河、曹甸之间,系淮安东南重镇,地理位置险要,是联系苏北、苏中、淮北、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也是日伪控制淮安东南宝应地区的重要据点之一。1944年3月5日至13日,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部队在粟裕率领下,向盘踞在车桥地区的日伪军队发起车桥战役。这次战役对日军重要设防据点实施攻城打援,打乱了日伪军“清乡”“屯垦”计划,打通了苏北、苏中、淮北、淮南地区之间的联系,揭开了华中地区抗战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战役开始前,粟裕对战斗作出部署:第一步,黑虎掏心。避开敌各外围据点,直接攻击车桥;第二步,围点打援。粟裕这次战斗投入了五个团,按任务分成了左中右三个纵队。打淮安来敌为第一纵队,直攻车桥为第二纵队,打曹甸方向来敌为第三纵队。粟裕的这个部署的潜台词是,不仅要攻下车桥,顺带着还要把车桥周边的日军力量全掏空、吃掉。

3月5日凌晨1时50分,7团隐蔽奔袭几十华里后,直扑车桥核心阵地。战士们架长梯过了壕沟,再架云梯上了高墙。从天而降的神兵仅25分钟就攻入了车桥镇内。信号弹一颗颗升起,前线总指挥叶飞在认真数着信号弹。我军每升起一颗信号弹,就标志着守敌一个碉堡被攻破。到了拂晓,我军已升起了42颗信号弹。

当日,伪军据守的碉堡全部解决。日军残部,仍拼命守住镇角一两座碉堡,固守待援。

这时,我军打援部队在车桥西北的芦家滩进入阵地。这儿是淮安增援车桥的必经之地。宽宽的河流,大片的草滩和口袋型的地形,给设伏者以极大的便利。

下午3点,汽车马达声传来,那是淮安日军65师团72旅团山泽大佐集结淮阴、泗阳、涟水和淮安本地的日伪军700余人,共同组成援军乘车赶来增援。日伪军首先遇到的是新四军的地雷阵,接着是新四军的疑兵阵。在打打停停中,山泽大佐自己也腹部中弹。他最后成了新四军的俘虏。当然,这拨援兵也没有能到车桥。与此同时,宝应县城东北塔儿头、曹甸镇的日伪军百余人也出动增援,在车桥以南大施河处遭新四军52团阻击,日伪军很快退回据点。

见援兵无望,车桥日军开始突围。新四军在追击中不断扩大战果,于13日相继攻克泾口、曹甸等据点12处,我苏北、苏中、淮北和淮南四块抗日根据地至此连成了一片。

车桥战役共消灭日军大佐以下465人(生俘24人)、伪军48人(生俘168人),攻克车桥及周围据点12处,摧毁碉堡50余座,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创造了华中新四军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辉煌战绩,巩固和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使华中敌后战场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折。

高杨战役: 揭开苏北新四军战略反攻序幕

在车桥战役的鼓舞下,我新四军各部相继对敌发起攻势,不断出击,捷报频传。1944年4月19日至5月4日,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发起高杨战役,一举拔除日伪设在高沟、杨口两镇的据点。这次战役是苏北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收复了六塘河两岸广大地区,使淮海、盐阜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改变了苏北抗日斗争的被动局面,揭开了苏北新四军由战略相持转向战略反攻的序幕。

新四军参战各部于4月19日前进入阵地,将高沟、杨口分别包围起来。19日夜,战斗首先在高沟打响。由于守卫高沟南门伪军一个班在班长率领下起义,四支队第10团在起义伪军班的接应下,从南门杀入镇内,连续攻占了伪警察局、伪72旅办事处、区公所以及大小炮楼10余个。20日拂晓,敌集中兵力多次反击,妄图夺回据点,均被10团击溃。此后,周边日军、伪军源源不断地赶来增援,敌我双方在高沟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拉锯战。在高沟战斗的同时,一支队发起对杨口的战斗。高杨战役历时16昼夜,攻克了淮海抗日根据地东部最大的据点。其间,击退从新安镇、大伊山等地数次增援的敌军。高杨战役共歼日军140余人,歼敌伪军三十六师七十二旅和保安团等2000多人。攻克敌据点14处,摧毁炮楼、碉堡150余个,缴获长短枪1164支、轻机枪11挺、炮3门、掷弹筒23具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高杨战役是一次攻坚战,战役中,我军不怕牺牲、顽强战斗、英勇杀敌,付出了巨大代价,连以下指战员伤亡达496名。四支队第10团、第11团分别被师部授予“攻必克”“守必坚”奖旗,英雄业绩彪炳史册。

在这场彪炳史册的战斗中,李道才和他带领的武工队员们,跟随着四支队主力部门,从攻打高沟镇的南小街据点开始,战斗至战役结束。

在整个战斗中,李道才亲耳听到,四支队支队长钟伟咬着牙喊出了“拼就拼了吧,就是把人全拼光了,也要拿下据点”的口号。

“这场战斗,打主攻的是主力部队,我们只是在后面接应,打外围。”李道才回忆,在钟伟支队长“拼了”的命令之下,所有的主力部队向中心据点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不像现在电视剧演的那样,战士受伤了,有救护员上前将其营救下来。当时,敌人的火力太猛了。我们根本就冲不上去将伤员救下来。”李道才说。

在据点里敌人疯狂扫射下,一个个战士受伤倒下了。如何营救这些伤员呢?李道才说,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在每位冲锋战士的身上,都绑上一根长绳子。战士进攻时,就由李道才带领地方武工队员拉着绳子的一头。只要看见冲锋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武工队员们就立刻拉动绳子,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拽回来。

就这样,一波战士倒下了,另外一波战士绑上绳子继续冲锋,直至高杨战役胜利。

两淮战役: 向着胜利前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然而苏北日伪军仍负隅顽抗,拒不投降。8月25日,根据刘少奇电示,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命令十旅旅长刘震,率部及地方武装、师直提前向两淮开进,首先攻打淮阴,两淮战役就此打响。

淮阴城即清江城,如今是淮安市清江浦区的一部分。1939年3月淮阴城被日伪军占领。日本投降后,驻守的伪28师(师长潘干臣)拒绝向新四军缴械。此时的淮阴城防御极为坚固,城墙高达7—8米,设有城垛与炮楼,城外护城河宽约40米,水深2—3米,城门间木桥被机枪严密封锁。

淮阴城战斗由三师参谋长洪学智指挥,十旅二十八团攻东门,师特务团攻南门。特务团原确定三营七连为突击队,后经八连争取,改为七、八连同为突击队,八连指导员是郭琦。

据郭琦回忆,攻打淮阴城,是特务团首次城市攻坚战。团政治处主任蒋润观为班以上干部和突击班动员并敬酒壮行,战士们纷纷留下家庭地址,党员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9月6日下午3时,总攻开始。十旅二十八团在东门下挖地道爆破成功,5分钟突入东门。但特务团爆破失利,飞机炸弹成哑弹,随即展开强攻。在火力掩护下,七连、八连突击队冲向城墙。七连五班长徐佳标迅速攀登,却被敌人打断双腿,关键时刻,他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眼。郭琦也在攀登时颈部中弹摔下。突击部队前仆后继,最终攻入城中,全歼伪28师。此役共俘伪28师参谋长以下8000余人,缴获机枪百挺、步枪6000余支。郭琦在第二天苏醒过来,幸运的是,这次子弹离颈动脉还差了0.5厘米。他强行从卫生队跑回连队,看到的是,全连100多名勇士,只剩下了7人…… 战后,二十八团被授予“清江部队”称号,徐佳标被追认为“淮阴战斗英雄”,淮阴城南门被命名为“佳标门”。

1945年8月,新四军三师原准备攻打蚌埠,扫清外围后,接到黄克诚师长命令,转而向淮安城开进,攻打淮安城。

淮安城有十几米高的古城墙,易守难攻。9月15日,三师七旅、八旅迅速包围淮安城,郭宗元所在的十九团(刘老庄连也在该团)和二十团担任主攻。据郭宗元介绍,战士们白天睡觉,晚上挖壕沟,很快将壕沟挖到城墙脚下。二十团战士利用日军遗留的未爆飞机炸弹,装上边区兵工厂自制手榴弹,准备爆破城墙。然而,9月22日上午10点,预定爆破的炸弹失效。十九团指挥所果断下令自行攻击,一营、二营同时向城墙扑去,魏佑铸政委随突击队冲锋,第四个爬上城墙,战斗至傍晚结束。

打下淮安城第三天,三师3.5万苏北子弟兵向东北开去,后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部分,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为民族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融媒体记者 何剑峰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