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金良,现任江苏明德立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4年6月20日,是他第一次到达淮安的日子。那时,明德立达淮安生产基地建设刚起步,各项工作都急需人才,母金良被委以重任,无论是设备选型、采购、调试,还是生产方案讨论、工艺革新等,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亲历了工厂建设的全过程,看到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母金良感触颇多。他笑言道,自己用脚步丈量了明德立达168亩的土地,这份参与感与成就感是他职业生涯宝贵的财富。
明德立达刚成立时,年销售额仅数百万元,如今登上全国农药制剂销售百强榜第10位,销售额最高时突破11亿元,这个团队是如何做到的?母金良用一句话总结——专注创新等“风”来,勇做时代弄潮儿。
作为农药制剂中最优秀的剂型之一,农用微胶囊一直是明德立达研发的重点。十多年来,母金良与研发团队成员不断研究微囊技术,形成包括杀虫剂“微囊阶梯释放”技术、杀菌剂“二次成膜”技术、除草剂“等草”技术、种子处理剂“双膜保护”技术等一系列原创的技术体系,推出“允芯®”品牌,成为明德立达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对于外行人来说,这些专业名词很难让人体会其技术的先进性。母金良形象地将微囊技术比喻成包饺子:“囊材相当于饺子皮,有效成分就是饺子馅,用囊材把有效成分包裹起来,并且通过快速释放和缓慢释放的平衡控制,延长农药制剂的持效期。”母金良进一步解释,在提升有效成分利用率的前提下,微囊技术还能够减少农药制剂的用量,极大地提升农药的利用率。以韭菜为例,使用传统剂型农药,需要喷打2—4次;而使用微囊技术产品,只需1—2次用药就可达到同等效果,起到“用量减一半、一遍顶两遍”的效果。
别看母金良如今侃侃而谈,当年为了拿下微囊技术,他和研发团队成员可没少吃苦。“当时,微囊技术在国内基本没有人尝试,在国外仅有2家企业在做。”母金良回忆道,微囊技术之难,难在工艺,包括何时投放原料、搅拌速度如何等。“可以容忍的偏差很小,只要一个步骤出错,整批物料就报废了。”母金良告诉记者,那时1吨原料三四十万元,一个反应釜里要放2.5吨原料,报废就意味着近百万元的成本打水漂。
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科研中的“卡脖子”难题,只能靠数年如一日的试验积累。母金良和研发团队成员顶住压力,持续联合攻关,一次又一次技术试验,一次又一次改进工艺,一次又一次修改配方……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完成微囊技术研发清单。如今,该公司微囊系列产品已远销南美、欧洲、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在农药制剂行业,现在只要提到微囊产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明德立达。”母金良骄傲地说。
去年,明德立达升级悬浮剂(SC)生产工艺,将纳米技术运用到农药制剂生产中。“利用纳米技术,让农药微粒粒径减小、数量显著递增,同等防效下可节约农药用量30%以上。”母金良说,此外,利用独创的“纳米微球”混悬专用助剂,还能延长有效滞留时间,提升吸收利用效率。
在母金良看来,明德立达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现在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是因为稳稳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杀手锏”,并将其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攻克了许多“卡脖子”难题,才最终实现逆袭而上、勇立潮头。“未来,我们将迎着创新之‘风’,持续突破制剂研发边界,让企业飞得更高更远。”母金良说。
■融媒体记者 孔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