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军民奋起反“扫荡”,淮海报社再“雄起”

军民奋起反“扫荡”,淮海报社再“雄起”

发布时间: 2025-07-05 14:45  关注度:237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尽管这一时期的《淮海报》依然是通过手刻蜡纸、油印出版,特别是现存于淮安市档案馆的这一时期出版的《淮海报》,只是影印版,所刊发的报道字迹大多已模糊难辨,然而,我们在仔细翻阅这些影印版《淮海报》的过程中,并非一无所获。

进入1943年5月,淮海军民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扫荡”斗争。

尽管这一时期的《淮海报》依然是通过手刻蜡纸、油印出版,特别是现存于淮安市档案馆的这一时期出版的《淮海报》,只是影印版,所刊发的报道字迹大多已模糊难辨,然而,我们在仔细翻阅这些影印版《淮海报》的过程中,并非一无所获。

比如,1943年5月16日出版的《淮海报》,其影印版标题清晰可辨,正文部分经过仔细辨认并借助对相关史实的考据辅助,可以了解到当时包括淮海地区在内的全国多地军民团结一心、勠力奋起反“扫荡”取得的战果。

1943年5月16日出版的《淮海报》是第256期,其在第一版头条位置转发了电讯稿《我击退敌八路奔袭》,电头是“新华社皖中9日电”,报道内容是“皖中反‘扫荡’胜利”的捷报,该电讯稿还在文末以“本报盐阜讯”“本报淮北讯”形式,刊发了《淮海报》自采的两篇报道,内容是关于盐阜、淮北两地反“扫荡”传捷音的消息。

经过进一步仔细辨认我们知晓,在“皖中反‘扫荡’胜利”的报道中,“敌十五师团、一一六师团及伪军各一部,共约六千余人,于上月十七日由巢县(即今巢湖市)、盛家桥等地,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分八路向巢南地区我新四军进行奔袭‘扫荡’”,我新四军击毙、击伤敌伪五百余人。而盐阜、淮北两地军民在反“扫荡”斗争中,同样各有斩获。

3天后的1943年5月19日,《淮海报》继续在第一版头条位置,刊发由淮海报社自采的报道《灌云展开反“蚕食”运动》,二条位置刊发《我新四军再获胜利 攻克金沙镇等重要敌伪据点》。正是通过这些报道,我们今天才能了解到,当时“从涟水范荡(村)出扰的敌人,遭到我军痛击”,而在宿北地区,我军也击毙、击伤伪匪100余人。

在当天出版的《淮海报》的第一版上,还刊发了《沭阳伪区大捕壮丁 引起人民极度恐慌》《潼宿海积极备战 武装保卫夏收》等报道,既反映了当时敌伪给地方百姓造成的伤害,也传递出作为苏北抗日根据地核心地区的潼宿海地区,一边反“扫荡”一边抓生产的紧张局势。我们在查阅了相关历史史料后了解到,潼宿海不仅是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也是从华东沿海去往华北华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因此成为日寇“扫荡”的重点目标。

令人惋惜的是,1943年5月至7月出版的《淮海报》,至今在淮安市档案馆珍藏的仅有7期,且除了6月1日、7月28日出版的《淮海报》影印版版面完整外,其余5期的影印版《淮海报》均存在缺版、少页情况。

不过,通过查阅残存的这7期影印版《淮海报》,我们发现,与1943年3月、4月出版的《淮海报》明显不同,1943年5月至7月出版的《淮海报》,大多通过转载电讯稿或淮海报社自采的办法,在头版刊发国内和淮海及周边地区抗日战争取得的胜利,国外各地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况(比如《美军在阿图岛登陆》)、解放日报社论(比如《论共产国际的解散》)、关于国际形势变化、围绕国际重要事件展开的评述等重要文章(比如《毛泽东同志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报告》)则在二版予以刊发。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淮安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贾华编著的《淮安日报七十年(1940~2010)》,我们振奋地看到,1943年5月起,淮海军民反“扫荡”时期的《淮海报》,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淮安日报七十年(1940~2010)》在对《淮海报》的历史进行发掘时,有这样一段记载:1943年5月份,淮海军民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扫荡”斗争,许多日伪据点被拔掉,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形势渐趋缓和。1943年麦收时节,12人的淮海报社从小徐圩搬到宿迁城东南运河北岸的小孙庄。虽然,敌人依然时常“扫荡”,淮海报社油印的《淮海报》坚持正常出版。为配合斗争需要,《淮海报》经常增加版面,缩短刊期,增加印数,由四五百份增加到一千份左右。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淮海报社,不仅没有减少《淮海报》的出版频次,而是“经常增加版面,缩短刊期,增加印数”。为何现存的1943年5月至7月的《淮海报》(影印版)仅有7期,我们已无从知晓。

回望历史,通过查阅《淮安日报七十年(1940~2010)》一书,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在第三次反共高潮将被打退时,淮海地区地委决定恢复淮海报社印刷厂”。但反“扫荡”时,埋在沭阳王祠堂的铅印设备和物资,全部被日伪军挖出抢走了。

怎么办?“只有想办法重建印刷厂”。在淮海地委的求援下,新四军三师帮助解决了淮海报社印刷厂所需的紧要物资,包括四开机、圆盘机各一部和全部铅字附件。

此时的淮海报社编辑部已搬到泗沭县三庄区三庄乡小史庄,徐步社长请三庄区委选择了可靠的小孙庄、小张庄作为印刷厂厂址。直至1943年10月10日,重建的淮海报社印刷厂恢复了铅印。此后,铅印的四开4版三日刊《淮海报》,重新与淮海人民见面。

大约一年之后的1944年秋,淮海报社及其印刷厂再次迁址,分别搬迁到了张圩和史梨园。在这里,淮海报社及其印刷厂的党员干部,参加了党的第一次整风运动。

报道组成员:何弦 杜勇清 周登超 吴修文 王伟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