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革命烈士刘治国——浩气千万丈 威震敌胆寒

革命烈士刘治国——浩气千万丈 威震敌胆寒

发布时间: 2025-07-13 14:12  关注度:227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刘治国是抗战时期牺牲在淮涟大地上级别最高的指战员,其英名被镌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供后人缅怀。他的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历史长河中。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淮阴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内,长眠着一位来自湖北省枣阳县的英烈——刘治国。1942年,年仅26岁的他在淮阴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壮烈牺牲。

刘治国出生于1916年,自幼家境贫寒,14岁时被国民党抓走当兵。1931年国民党进攻鄂豫皖苏区时,追求光明正义的他毅然加入红二十五军,在通信连开启了自己的革命征程。在部队里,刘治国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展现出良好的品质和坚定的革命信念。1934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一次战斗中,刘治国腿部受伤,不得不休养治疗。伤愈后,他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学成归来,刘治国担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连长。平型关战斗后,他任685团1营1连连长。

刘治国作战勇敢,有很多传奇故事:1937年,山西汾河西侧的兑九峪战斗打响,他率领一个连,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毫不畏惧,以少胜多,重创日军;在苏鲁豫边区的华山战斗中,他负伤不下火线,带领连队英勇抗击700多名日军的疯狂进攻,成功掩护部队安全转移,为保卫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9年,685团改编为苏鲁豫支队,刘治国任支队一大队1营营长。这一年夏天,1营营部和一个机枪排驻扎在江苏睢宁县城西南的魏洼村。一天,睢宁城里的日军出动3辆卡车,载着70多名日军,妄图偷袭魏洼村。刘治国临危不乱,沉着应战。他一面指挥战士们坚决抵抗日军的进攻,一面登上圩墙、打出旗语,果断指挥前来支援的3个连抄敌后路。

在内外夹攻之下,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大部分被歼灭。这一仗,不仅让日军丧胆,更使八路军威震皖东北,极大地提升了部队在当地的威望和影响力。

1941年,刘治国任新四军3师7旅19团参谋长。1942年11月,7000多名日伪军对淮阴、涟水进行大规模“扫荡”,并在各地设立据点,妄图巩固其统治。12月中旬,日军计划自古寨经老张集至淮阴修一条70华里的公路,这条公路一旦修成,不仅可以将沿线据点连接起来,还能越过六塘河,直指淮海区中心地带,对根据地构成严重威胁。一天,一辆载有伪军的汽车行驶在老张集通往古寨的大路上,被新桥乡民兵用土炮炸翻,伪军伤亡惨重。驻古寨的日伪军恼羞成怒,立即前往报复,包围了民兵游击队。刘治国得知消息后,立刻率领1营两个连火速前往救援。在和尚圩,他们与日军展开了激烈交火。刘治国身先士卒,指挥部队奋勇冲杀,打得日军仓皇逃窜。1营乘胜追击,士气高昂。

就在此时,老张集据点的日军闻讯赶来增援,与刘治国的部队在陆家冲接火。战斗愈发激烈,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刘治国始终冲在战斗的最前沿,奋不顾身地指挥部队作战。不幸的是,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就这样,刘治国倒在血泊中,为淮阴人民的抗日斗争献出了宝贵生命。

刘治国是抗战时期牺牲在淮涟大地上级别最高的指战员,其英名被镌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供后人缅怀。他的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历史长河中。

■记 者 徐 薇 通讯员 傅兴政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