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1943年7月,抗战形势出现新变化。在查阅大量抗日战争史料后,我们的心跟着抗战形势的新变化变得愈发振奋起来。
这种振奋,源于不屈,更源于面对日本侵略者,我们的先辈们不惧敌寇铁蹄,报之以正义的、彻底的反击。正是从1943年7月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两个月后的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至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已经解体,日本法西斯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遗憾的是,我们在遍寻了江苏省档案馆及淮安、盐城、徐州、连云港、宿迁五市档案馆后,没有能够找到1943年8月至1943年10月间出版的《淮海报》,包括这三个月期间的《淮海报》影印版。因此,这三个月间,淮海地区处于什么样的抗战形势,我们无法借助《淮海报》加以探析。
不过,庆幸的是,我们从淮安市档案馆珍藏的1943年11月出版的《淮海报》(影印复制版,下同)中,梳理出彼时淮海地区乃至全国其他一些抗战热土上发生过的血与火的故事。
比如,1943年11月4日出版的《淮海报》在第一版刊发的报道,从内容上看,形成了正义与罪恶之间的鲜明对比。在这一版面上,《淮海报》一方面转载刊发了新华社延安电讯稿《敌国法西斯急进派头子中野正刚切腹自杀》《德军统帅米尔洛佛毙命》;另一方面,同步转载刊发了新华社延安电讯稿《聂伯河下游 苏军继续前进》。
再看当天出版的《淮海报》第二版刊发的报道《晋察冀边区的地雷战》,令人读后大呼过瘾。报道说:“在晋察冀边区,敌人一听到地雷就头痛,在地雷的前面,他们的丑态可多了,不敢走正路,大家早就知道了,那么,他走哪里呢?走麦苗地,走河滩,走山坡,在完县,敌人甚至打墙洞里钻,但是,不论什么地方都是地雷,真是使敌人走投无路……”
通过第三版刊发的报道《淮海军分区司令部发表九月份战绩》,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1943年的9月,淮海军分区经历的大小战斗多达83次,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我军不仅累计“俘虏伪军389名、伪官29员,击毙日兵55名、兵伪184名、伪官2员,打伤日兵28名、伪兵197名、伪官8员”,还拔掉了敌伪据点4个,缴获也堪称丰厚,包括:步马枪87支、驳壳枪5支、手枪10支、轻机枪2挺、冲锋枪2挺、掷弹筒4个、步马枪枪弹8671发、手枪弹90发、手榴弹183个、迫击炮弹17个等。当然,在与敌伪的斗争中,我军也付出了代价:负伤的有60名战士和20名连以下干部,牺牲了15名战士和10名营以下干部。
除此以外,我们尤其注意到,1943年11月出版的《淮海报》,对军民同心协力抓生产、保丰收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刊发了大量报道。比如,1943年11月4日出版的《淮海报》第二版,编发了来自新华社鲁中、太行等地的电讯稿《山东分区及军区直属队每日开荒三小时》《戎副主席领导开荒》《领导机关生产 李区长办法良多》,重点报道了根据地军政机关开荒种地抓生产的情况。第三版刊发的由《淮海报》自采的报道《数十年来所未有 宿迁今年大丰收》鲜明地指出,实行减租与民主是实现丰收的主因,全面发展民兵武装为保卫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年11月25日出版的《淮海报》第三版,则刊发了淮海报社自采的报道《泗沭、沭阳两县掀起参军热潮》《涟水开始热烈生产运动》。
一边开荒生产保丰收,一边反“扫荡”、抓“敌特”。通过查阅1943年11月出版的《淮海报》,我们发现,反“扫荡”、抓“敌特”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报道内容。
比如,该报刊发的报道《克复李圩据点 我攻入林桥毙敌伪百余》,详细介绍了新四军八旅某团主力在地方抗日武装配合下,于1943年10月24日夜,“强攻淮安东北十八里之李圩据点”的战况。报道说,该据点内共有伪军130余人,我军以英勇顽强精神与敌激战至25日下午6时,克复平毁了敌伪据点,俘虏伪军小队长以下100人,缴获步枪90支、手榴弹200余个、电话机2架、战马14匹、子弹900发、粮食1万余斤,其他军用品甚多,6座大炮楼及工事全被我军平毁,我军仅有1名战士轻伤。
1943年11月25日出版的《淮海报》,用较大篇幅在第一版刊发了新华社鲁南电讯稿《鲁南八路军大举出击 击毙汉奸惯匪刘桂棠》、新华社太行电讯稿《晋中太谷县破获敌大特务机关》,后者在报道中说,敌特机关首犯赵元亮、郭福喜等全部被抓获,经过半个月的审讯,“案情至为惊人”,其社员几乎遍布整个晋中。透过这篇抓“敌特”的报道,我们了解到,1943年,鲁中区开展了群众性的反特务斗争。此次太谷县破获的敌特机关,正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反特务斗争所取得的成果。
看罢报道,人心大快。在此基础上,《淮海报》还紧跟形势发展需要,重点关注、转发了纪念俄国“十月革命”26周年的相关报道。虽然从1943年11月13日至1943年11月24日之间,现存的影印版《淮海报》仅有3期,出版日期分别为1943年11月13日、16日、19日,但这3期《淮海报》,均用了大量版面刊发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纪念文章。
民众身上展现的抗战精神,同样感天动地。1943年11月28日出版的《淮海报》在第二版刊发的新华社晋察冀电讯稿《晋察冀太保岭村民 砂子洞内英勇杀敌》,讲述的正是太保岭村民白玉宝和姐姐带领躲藏在村西砂子洞的70多位村民,以石头作为唯一的武器,顽强斗争、英勇斗寇的真实故事,其“一人拼命、万人难当”的英雄气概,让我们既为之震撼,更深受教育。
报道组成员:何 弦 杜勇清 周登超 吴修文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