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革命烈士王元甲——英雄出少年 丹心照汗青

革命烈士王元甲——英雄出少年 丹心照汗青

发布时间: 2025-07-19 11:58  关注度:253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由于历史原因,王元甲的烈士身份长期未能确认。直到1989年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王元甲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如今,他的事迹已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抗日战争时期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在淮安,同样有一位年仅15岁就为抗日献出生命的少年英雄——王元甲,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王元甲1928年出生于淮安县泾口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为了生计,年少时他便到集镇上的一家磨坊当伙计,在繁重的劳作中艰难度日。

1943年5月9日,泾口据点的日伪军到流均一带“扫荡”,留守的伪军派王元甲的老板外出干活,那老板胆小,就叫王元甲替他去。王元甲一出泾口,就像出笼的鸟儿,不顾凤凰嘴一带的激烈枪声,一口气跑到石头桥,投奔新四军去了。

民兵把王元甲带到了宥城乡政府。当时在宥城工作的新四军淮安支队政治处宣传干事程特青带着王元甲一起吃午饭,亲切地给他讲抗日道理。王元甲越听越入神,连饭都顾不上吃,急切地说:“程先生,我不回去了,你留下我当新四军吧!”程特青看他年纪太小,个头也不高,就说:“参加新四军要背枪、手榴弹、干粮等,你现在还背不动,不能带你参战。不过,在敌人圩子里照样可以抗日打鬼子。”

当时,程特青正好有新四军淮盐宝办事处印发的“红五月”宣传单“告敌占区同胞书”“告伪军同胞书”,问王元甲敢不敢在圩子里贴标语,王元甲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回圩子时,因为要蹚水过河,王元甲怕弄湿了标语,就把标语裹好放进鞋里,并举过头顶。后来过哨卡时,王元甲机智地把两只鞋子合起来拿在手里,成功过关。

然而,王元甲举着鞋子过河时,标语鲜艳的颜色还是引起了一名当时正在岸边种地的伪保丁的怀疑。半夜里,王元甲趁着夜深人静,把宣传标语贴到了圩子里最醒目的墙上。第二天天亮后,日寇和伪军发现了新四军的标语,慌作一团。敌人挨家挨户搜查,折腾了三天。后来,由于伪保丁告密,王元甲被敌人抓住。

被抓后的王元甲遭受了伪军的吊打折磨,敌人妄图从他嘴里获得我方的重要情报。但王元甲咬紧牙关,对敌人的每一个问题都坚定地回答“不知道”。敌人后来又将他带到日军驻扎的小圩子里,将他绑在梁柱上,用刺刀在他的脸上划出一道道血口子,对他进行残酷的威胁和利诱。然而,王元甲始终不为所动,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没有向敌人吐露半点实情。

1943年5月13日,日伪军在招数用尽后,将年仅15岁的王元甲枪杀在赵舍南头。少年英雄王元甲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5岁。

由于历史原因,王元甲的烈士身份长期未能确认。直到1989年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王元甲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如今,他的事迹已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记 者 徐 薇 通讯员 徐 威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