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公路纵横交错,一个个秀丽村落引游客争相打卡;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一批批专业人才汇聚逐梦;大运河碧波荡漾,一艘艘货轮穿梭如织……
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门户”,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淮安“公铁水空”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正以澎湃“承载之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聚集,为淮安这座运河之都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交通兴,则乡村兴。一条条乡村公路不仅串联起散落的乡村明珠,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游玩,还畅通了城乡经济循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公路开通后,来蒋坝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旅游体验也越来越好了。”洪泽区蒋坝镇综合行政执法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路加元说,今年以来,蒋坝已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100万元。蒋坝镇旅游的飞速发展,便是环洪泽湖公路开通带来的实际成效。近年来,淮安不断完善乡村道路建设,辐射带动了全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今,龟山村、周集村、淮泗村等地声名远扬,已成为市内乃至周边城市游客向往的休闲乐土,奏响了文旅深度融合的动人乐章。
今年,我市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道路38.892公里、桥梁10座,实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工程44.665公里,总投资约8762万元。截至上半年,我市计划实施的农村公路道路、桥梁和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工程项目均已全面开工,部分项目已完工。
农村公路的修建完善铺就了乡村“致富路”。路加元介绍,得益于完善的交通体系和畅达的物流网络,蒋坝镇现有的40余家特色螺蛳餐饮门店生意火爆,螺蛳活体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大中城市,螺蛳产业年产值成功跨越亿元大关。此外,蓬勃发展的螺蛳产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平台,带动全镇超千人投身螺蛳养殖、捕捞、销售等工作,实现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如今,持续延伸的交通网络正在不断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淮安蒲菜、丁集黄瓜等一批批农产品得以“出村进城”,助力淮安乡村全面振兴。
发达的交通网络是汇聚人才、激发创新的重要基础。日益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释放的人才政策红利等诸多优势,让淮安这方热土成为集聚人才的“强磁场”,吸引了一批批外来人才来淮就业,也让无数在外工作的淮安人返乡逐梦。
“在淮安生活的两年,我真切体会到这座城市带给我的便利与惬意。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国际机场航线持续加密,无论是出差还是返乡都十分便利。”来自安徽的江苏康乃馨纺织集团管培生王语彤说,下班后她经常沿着里运河畔慢跑,周末偶尔会去白马湖和西游乐园游玩,实现高效工作与惬意生活的完美融合。除了不断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淮安还建立了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和更加完善的全链条服务保障机制,让无数像王语彤这样的新淮安人能够安心扎根、高效工作、惬意生活,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交通枢纽的辐射力,正转化为人才回流、智力回归的强大动力,曾经远赴他乡打拼的淮安人,如今乘着交通建设的东风返乡就业。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乡持续发展的信心,张义回淮创立了江苏纽泰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历重重困难后带领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轻量化汽车零部件赛道上行稳致远;中天钢铁后勤服务处客服中心班长周敏得知中天要在淮安建厂后,第一时间报名回到家乡工作,为家乡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淮安开展“千企百校”协同创新行动,支持校地、校企共享资源、交流合作。建成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一批高能级平台,推动院士专家(企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实验室等67个研发载体建设,孵化产学研合作项目341个,着力营造合作开放、资源共享的创新生态,切实把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动力。
“淮安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构建了‘公铁水空’有效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而且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高,投资淮安未来可期。”淮安市台协会长、展阳商用道具(淮安)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佳钧对企业在淮安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以交通运输“提效率”促交通物流“降成本”。淮安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开展“物流进企业”活动,提供从箱源航线到出口报关等“一揽子”高效、低成本物流解决方案,为中天钢铁、巨石集团、实联化工等重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约3亿元。2024年,淮安至上海、宁波海铁联运班列成功从沪苏通大桥过江,节约一半运输时长,其中淮安至上海沪苏通班列实现天天班开行,相较传统公路运输节约物流成本30%以上。此外,淮安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2018年的14.8%下降到2024年的13.35%。
“市台协将持续深化台企内外部交流,广邀台商台企走进淮安、投资淮安,吸引更多质态优、潜力大的企业落户淮安,共同推动产业链条完善与产业集群能级跃升。”孙佳钧说。淮安利用区位交通优势,精准赋能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培育“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打造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成省级重点物流基地7家,创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3家,国内外近40家大型物流企业在淮安设立分公司或分拨中心,拥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14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26家,2024年,全市物流总额突破1.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加快枢纽偏好型产业培育,将枢纽偏好型产业作为“十五五”工业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细化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编制同城产业链图谱,“一群一策”推进新兴产业培育。
数据彰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76个,协议引资额2740.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68.5%,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31个。新招引项目中,工业项目占比84.2%,投资方为4家央企、51家上市企业、8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7家高新技术企业。
淮安以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为基础,着力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将“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更多发展要素在此汇聚增值,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记 者 刘 梦,通讯员 许 濛 高 帅 王 刚;配图为环洪泽湖公路淮阴段。■记者 王昊 通讯员 刘须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