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淮安老旧小区改造工地上,总有一些特殊的身影:戴着“监督证”的大爷蹲在新铺的管网前测量直径,社区公示栏前居民对着验收清单逐行核对,施工队晨会桌上摆放着前一天的群众意见记录。在这场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中,监督不是冷冰冰的条款,而是串起政府、居民、第三方的温暖纽带,让每一项改造都浸透着民心温度。
住建牵头,校准监督“刻度”
淮安某小区改造施工进入管网铺设阶段,施工队刚挖出锈蚀漏水的管道,住建部门工作人员就带着图纸赶到现场。管道更换本不在改造计划里,但居民一句“这管子漏了好几年,下雨更厉害”的念叨,让他们当即决定调整方案。3天后,新的管道采购清单确定,施工队加班加点,10天就完成了更换。
发现问题,现场校准。市住建局推动建立“问题即时响应”机制,要求施工中发现隐蔽问题必须24小时内上报,各区住建局联合设计、施工单位现场会商,能纳入改造的绝不拖延。对排水管网、电路改造等关键环节实行“双检制”——施工队自检后,各区住建局派专人复核,数据不符合要求立即返工,确保工程质量。
居民参与,激活监督“末梢”
在位于淮安经开区的威海花园小区,退休教师李阿姨站在公示栏前,对着改造方案扫码留言:“3号楼西侧积水点未标注”。10分钟后,施工队长就在手机上收到了这条反馈信息。该小区在改造时,特意在公示牌上加了微信二维码,居民扫码就能上传问题照片,后台24小时内回应。“上次我拍了张楼道扶手松动的照片,第二天就有人来修。”李阿姨的手机里存着20多条反馈记录,每条都有处理结果。
居民的监督力量,藏在那些带着生活气息的细节里。组建以退休人员、党员、楼栋长为骨干的居民监督队伍,经培训后持证上岗,监督力量覆盖每个改造小区;建立“扫码反馈—分类派单—限时处置—居民评结”闭环机制,问题处理进度、处理结果每周在社区公示栏更新,逾期未改的直接对接监管部门;明确居民全程参与关键节点,材料进场时共同核验品牌规格,隐蔽工程覆盖前必须签字确认,让居民监督从“零散性参与”变为“制度性在场”。
体系兜底,织密监管“网络”
在淮安区农技推广中心宿舍的改造现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工程师用仪器测量混凝土强度,将数据实时上传至区住建局监管平台。这个曾因积水问题让居民“蹚水回家”的小区,如今从管网铺设到路面硬化,都要经过“政府抽查+第三方复检+居民复核”三道关。“以前施工队说合格就合格,现在拿了检测报告才能签字。”居民孙大爷手里攥着一张印有二维码的验收单,扫码就能看到每道工序的检验结果。
构建多重监管体系,是淮安老旧小区改造的标配。淮安区建立“政府监督+居民参与+第三方检测”机制,将排水管网、电路改造等关键环节纳入第三方抽检范围;清江浦区构建三级责任网格,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物业人员分片包楼,每周召开例会梳理居民反馈。“我们不是个人单枪匹马干,而是大家一起把关,心里踏实。”一位居民监督代表说。
政府的刻度校准在群众需求上,居民的目光盯紧在生活细节里,专业的检测筑牢在工程关键处,三者交织成的“民心防线”,让老旧小区改造既改到了群众家门口,更改进了百姓心坎上——每一寸新铺的管网、每一处修复的扶手、每一块平整的路面,都是这场监督实践写下的生动答案。
■通讯员 秦连彬 李烨顺 朱 骏 张 鼎,记 者 王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