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郑潭口战斗牺牲烈士——血与火的黎明 枪与旗的凯歌

郑潭口战斗牺牲烈士——血与火的黎明 枪与旗的凯歌

发布时间: 2025-08-10 16:34  关注度:245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在涟水县档案馆的馆藏室,静静陈列着一张1944年6月6日的《解放日报》,泛黄的纸页上刊登的战争实录出自开国中将张池明之手。这薄薄的新闻纸带我们穿越八十余载时光,走进那场开创平原攻坚战首胜、威震华中的郑潭口战斗。

在涟水县档案馆的馆藏室,静静陈列着一张1944年6月6日的《解放日报》,泛黄的纸页上刊登的战争实录出自开国中将张池明之手。这薄薄的新闻纸带我们穿越八十余载时光,走进那场开创平原攻坚战首胜、威震华中的郑潭口战斗。

郑潭口,这个位于涟水县东北30公里处的村庄,因一帆河与遏蛮河在此交汇,成为港湾。它不仅是联系淮海、盐阜两个根据地的关键纽带,更是日军据点间水陆交通的要冲,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彼时,800余名顽军和反动地主武装盘踞于此,构筑了被日伪军吹嘘为“模范工事”的据点,妄图以此据点控制盐河,破坏抗日根据地。

此前,涟东县独立团为拔掉这个“钉子”,曾对郑潭口据点进行两次试探性攻打,并先后突破敌人的两道圩子。这两次行动让新四军对敌巢的防御工事有了大致了解,为后续的强攻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1年9月,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奉命强攻郑潭口。20日17时,战斗正式打响。三营九连负责进攻东南角炮楼,战士们充分发挥智慧,用棉被蒙在木方桌上制成“土坦克”在前开路。

团长张天云在九连阵地指挥机枪精准封锁敌人的火力点,并挑选突击战士用成捆的手榴弹将炮楼炸毁,楼内40余名顽抗之敌被全部歼灭。然而,九连也付出了伤亡近半的惨重代价。

攻击东北角炮楼的是二营六连,战斗同样惨烈。教导员尹培良身先士卒,率领六连战士先后对敌发起7次冲锋,经过浴血奋战,杀敌80余人,最终成功拿下东北角炮楼。

22时,三师参谋长彭雄与团领导决定动用预备队,经肉搏战攻克据点四围炮楼、夹墙,逼近敌指挥部所在的中心炮楼,形成合围。攻击部队劝降无果后,于21日破晓发起攻击,却因地形不利,兵力难以展开,多次攻击受阻,副团长童世民等30余人负伤、30余人牺牲,攻击被迫暂停。

此时,300名日伪援军从涟城赶来,在大陈庄外遭一营迎头痛击。援敌分兵迂回,又被特务营和涟东独立团击退。炮楼内的30余名伪军妄图挖洞逃生,被八连和十二连歼灭在水壕里。次日清晨,黄克诚师长得知战况后,调拨1门山炮、两门迫击炮支援。下午1时,攻击部队在炮火掩护下,用云梯爬上楼顶,塞入手榴弹,守楼伪军军心动摇。下午3时,除一大队队长王士珍自杀外,其余敌人全部被擒或投降,二十二团战士在中心炮楼顶插上了胜利的红旗。

郑潭口战斗的胜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是新四军三师在苏北平原的首次胜利,使淮海、盐阜两区连成一片,极大地改善了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布局。此役共毙伤伪军300余人,俘获5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战斗结束后,涟水、涟东地方武装乘胜扩大战果,根除匪患,沉重打击了反共顽固势力,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后续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 者 徐 薇 通讯员 徐 勇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