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大地起腾蛟,三字沉冤恨未消。我自举杯仰天笑,宁甘斧钺不降曹。”这首豪情满怀的诗作《狱中》,是革命烈士杨道生就义前奋笔写下的,收编在《革命烈士诗抄》中,充分体现了杨道生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杨道生又名杨本基,1911年出生于淮安县建淮乡。作为家中长子,他自幼懂事乖巧,父亲离世后,为了让弟妹们安心读书,年仅十几岁的他毅然放弃学业,协助母亲操持家务。弟弟杨述上中学期间组织“鲁迅读书会”“古堡烽火社”等革命团体,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杨道生不仅全力支持,还加入其中,为革命团体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在杨述的影响下,杨道生逐渐接受了新思想,并积极参加宣传进步思想的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杨道生带着全家迁往四川,走上革命道路。
1938年,杨道生与母亲肖禹在重庆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中共四川临时工委的安排下,杨道生创办成都战时出版社、英文日报馆作为党的秘密活动地点,中共四川省委经常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研究重大决策。杨道生还热心资助仁人志士奔赴延安或潜伏敌后,投身革命事业。当时,杨道生担任共产党成都市西城区委书记,并负责领导成都市西城区的学生运动。
1941年2月13日,为了重建被破坏的乐山县党的地下组织,党组织派杨道生前往乐山县任中心县委书记。然而赴任途中,杨道生在簇桥镇不幸被捕,先后被关押在川康绥署稽查处和国民党省特会看守所。被关押期间,特务们妄图通过酷刑逼迫他交代组织关系并写自首书。杨道生坚贞不屈,敌人除了知道他是共产党员外,其他一无所获。敌人无计可施,决定对他进行秘密杀害。在最后一次审讯中,特务再次企图逼迫他自首。杨道生深知敌人的险恶意图,从容不迫地写下了充满革命豪情的诗作《狱中》。1942年6月3日深夜,杨道生被敌人押解到成都东郊沙河堡秘密杀害,时年31岁。
彼时,董必武在重庆惊闻杨道生牺牲的噩耗,心情万分沉痛。他不仅为杨道生举行了庄重的悼念仪式,还特意将诗作《狱中》通过电报发往延安,向党中央作了专门报告。
杨道生虽然壮烈牺牲,但他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那首气壮山河的诗作《狱中》,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激励着无数革命者奋勇前行。由他出资创办的出版社,也始终坚定不移地为共产党服务。在杨道生就义46年后,成都史学界、出版界代表以及当年的一些老战士齐聚成都隆重集会,共同纪念成都战时出版社成立50周年,同时深切缅怀杨道生。为纪念杨道生,1992年,中组部原部长陈野苹专门为其题字:“东华英豪士,西蜀壮烈魂。浩气存千古,长垂后继人。”
■记者 徐薇 通讯员 耿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