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以英雄为名——革命烈士吴乐群的故事

以英雄为名——革命烈士吴乐群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8-14 10:43  关注度:243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为缅怀烈士功绩,淮安抗日民主政府将吴乐群创办的马逻小学命名为“乐群小学”,将其出生地吴码乡命名为“乐群乡”。1958年,乐群乡改名为“乐群大队”。此后,当地政府又在苏嘴创办了“乐群中学”,以纪念烈士、教育后人。

暗夜播火

1902年,吴乐群出生在淮安县苏嘴镇吴码村(抗日战争前属涟水县吴码乡)一户农民家庭。年少时,他勤奋好学,目睹山河破碎、百姓遭难,早早立下拯救劳苦大众的志向。1925年从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毕业后,他投身革命洪流,成为淮涟阜地区知名的革命进步人士。

大革命浪潮中,吴乐群积极领导地方民众反抗封建军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他毅然拥护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方针,于同年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以袭营小学校长的身份为掩护,在淮涟阜地区开展地下工作。

1928年2月9日,中共淮阴特委、淮安县委在横沟寺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暴动,吴乐群参与策划并承担掩护任务。暴动失利后,他冒着极大风险,将陈文正、赵心权等地下党骨干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了党组织的重大损失。1930年秋,他又与赵心权、周慕尧等人在涟阜边境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妥善组织人员撤离,确保参与者无一损伤,但他自己的家因此遭查抄,他被迫赴江南教书,不久后仍返回家乡,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烽火传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乐群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的号召,与胡效川在茭陵创办失学青年补习班。他亲自编写教材、授课,向青年灌输抗日思想,为抗日前线培育后备力量。

为推动淮安抗日运动的发展,吴乐群在茭陵镇组织召开“抗日大会”。实际到会的两三千人涵盖了淮安三区、十二区及淮涟阜毗邻地区的各界人士。大会由吴乐群主持,赵心权、王一香等同志登台演讲,号召民众团结抗日、保卫家乡。这场大会震动了三县边境群众,为抗日救亡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1938年春,吴乐群与李干成、万金培、薛华甫等发起成立涟水县抗日同盟会,以“团结各阶层共赴国难”为宗旨,在城内小楼办公,受苏北抗日同盟会领导。他们多次组织各界人士座谈,共商抗日大计。吴乐群还以涟水县民众动员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在涟水东南乡千人大会上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有人出人”以支援前线。

吴乐群组建的涟水县抗日同盟会东乡分会流动宣传队,带着旗帜与宣传画深入淮、涟、阜边境农村集镇进行抗日宣传。宣传队演出的活报剧短小精悍,自编的抗日小调朗朗上口,而吴乐群改编的京剧更是深入人心——他借用《骂毛延寿》的唱腔,填上痛斥汪精卫的新词:“骂一声汪精卫,你这个卖国的奸贼,你本是中国人,应该把国救,为什么投反邦,反把中国人来杀……”激昂的唱腔点燃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全力支前

1938年6月,国民党第46军第28师在阜宁与日军激战后,撤退至苏嘴一带休整。吴乐群认为“凡抗日队伍皆应支援”,在沿河乡募集大批慰劳物资送往该部队。该部队深受感动,临走时留下20支步枪支援地方抗日运动。

同年冬,得知山东前线的八路军缺衣少食,吴乐群组织开展演出募捐活动,短短十天便筹得650多块银元。他亲自将钱款送往前线,解了八路军的燃眉之急。

1939年春,两淮、涟水沦陷后,吴乐群与李干成、薛华甫等商议组建游击队。当时,在党的领导下,连、淮各地迅速组建了抗日队伍,吴乐群带领下营小学师生和乡亲,参与组建涟水独立中队(后改编为八路军南进支队淮河大队第九团)。不久,他被派回地方开展宣传、组织以及联络友军等工作。他抓住一切机会宣讲《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呼吁群众团结抗日。在攻打涟城的战斗中,他带领游击队和群众开展后勤保障与慰劳工作,有力鼓舞了友军士气。

刑场绝唱

1940年初,国民党顽军33师一个旅到淮、涟、阜一带“清剿”,其旅部驻扎在苏嘴。敌人每天派出大批特务、便衣搜集我方军民活动的情报。吴乐群所在的学校虽处于敌军控制范围内,他仍坚持开展抗日活动。

顽旅长陈海波以“合作抗日”为名,多次邀请吴乐群赴会。吴乐群识破其阴谋,以“因病疗养多日,不知情况”为推脱不去。敌人见计不成,终于撕下面具,于1940年4月15日将其无理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朱安仁、李东旭、王一香、陈锦美、王伯谦、厉竹轩等七人。地方恶霸李湘生随即勾结三乡顽乡长、保长,联名指控吴乐群为淮、涟、阜三县共产党领导人,叫嚣“立即处决以除大害”。

狱中,陈海波对吴乐群软硬兼施:先劝降,遭拒绝后便动用酷刑,但吴乐群始终坚贞不屈。敌人黔驴技穷,于1940年4月20日将吴乐群、朱安仁押赴刑场。

刑场上,吴乐群昂首挺胸,痛斥国民党不抗日、屠杀民众的种种罪行,用《骂毛延寿》的京剧唱腔疾呼,行至苏家嘴北圩门时高唱《国际歌》。临刑前,他拒不下跪,昂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年仅38岁的他,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革命悲歌。

浩气长存

吴乐群牺牲后,其生前所在的淮河大队于1940年秋配合南下八路军主力,解放了苏北农村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他的家乡也随之被解放。地方抗日军民迅速清剿了淮、涟、阜一带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谋害烈士的恶霸李湘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为缅怀烈士功绩,淮安抗日民主政府将吴乐群创办的马逻小学命名为“乐群小学”,将其出生地吴码乡命名为“乐群乡”。1958年,乐群乡改名为“乐群大队”。此后,当地政府又在苏嘴创办了“乐群中学”,以纪念烈士、教育后人。

如今,吴乐群烈士就义已85载,其事迹仍在淮、涟、阜一带广为流传。那只皮箱承载的记忆,刑场上回荡的《国际歌》歌声,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成为激励后人在新时代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

■特约撰稿 孙志 卢长生 吴海涛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