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涟水县场北村有“三宝”

涟水县场北村有“三宝”

发布时间: 2025-08-20 09:21  关注度:225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夕阳把芡实塘染成金红,刘勇站在新修的晒谷场边,看社员们翻晒蒜干,听粪车回村的马达声。“场北村的夏天,就该这么热闹。”他掏出规划图,指着“2000亩芡实”“大蒜深加工”“有机肥生产线”的字样说。晚风里,满是庄稼生长的声音。

蝉鸣扯着长调掠过洪泽湖支流,涟水场北村的芡实塘里已漾起层层绿浪。场北村党总支书记刘勇戴着草帽站在水闸边,看清水顺着沟渠漫进田垄,裤脚沾着的泥点被热风一吹,泛起白花花的盐霜。“你闻这水汽,都是甜的!”他抹了把汗笑道,眼底映着连片的青碧——那是芡实的圆叶,是大蒜的青苗,是粪车驶过田埂扬起的尘土里藏着的好日子。

芡实塘里的“金豆子”

“那年夏天,严正威蹲在塘埂上数钱,手指缝里都漏着喜气。”刘勇往芡实塘里扔了颗石子,惊起两只白鹭。2018年的暑气还没退,在外学技术的严正威带着芡实种子回了村,50亩荒塘被他折腾得水花四溅。村里人路过总念叨:“这苏州来的‘金豆子’,能在咱这野塘里活?”

答案藏在自流灌溉的水里。场北村西头的水闸一抬,洪泽湖支流的活水便顺着沟渠漫进塘,2—3天换一次水,高温天还能边进边排,比别处电灌抽水省了力,水质还干净。到了秋收,严正威的芡实亩产1150公斤,鲜货卖到12块多一公斤,毛利润直逼1.4万元。当时刘勇就召开动员大会,把账本拍在桌上:“咱村的水,就是种芡实的命根子!”

村民们眼热了,三个大户陆续跟进种植。如今700多亩芡塘连成片,苏州的订单电话追着季节打,大户们的纯利润能到5000元一亩。刘勇踩着水埂查苗情,裤脚湿了半截:“明年要破2000亩,再上个打米机,做深加工,自己包装了卖!”

大蒜地里的“紫疙瘩”

“今夏的蒜田,比去年密了三成!”刘勇蹲在合作社的大蒜地里,手指掐着饱满的蒜薹。2024年初,村合作社挑头种了76亩大蒜,选的是从徐州宿羊山镇引进的好品种,就着北纬33—34度的沃土,长得紫皮溜圆。

“可不是瞎种的。”他翻开记事本,里面记着去徐州4次的笔记:“人家的黑蒜能卖高价,咱就得学技术。”试种时,刘勇天天守在田里,看墒情、测肥力,收蒜时一算账,纯利润19万多,合作社的社员们拿着分红,笑纹里都沾着蒜香。

如今的蒜田,社员们分片管着,灌溉用的是芡实塘流过来的活水,追肥用的是有机肥。“鲜蒜收了就给苏南的订单户送去,剩下的晒干存起来,冬天再卖干蒜,一份地挣两份钱。”刘勇扒开一株看根系,白须缠满了肥土,“合作社就是要带着大家抱团干,让地里长出的不只是大蒜,更是底气。”

粪肥车里的“循环经”

正午的日头正烈,3辆粪污运输车从养鸡场驶回,车斗里的粪水泛着发酵的味道。“以前这东西臭得能熏跑蚊子,现在可是香饽饽。”刘勇眼里透着精明。

为了治污又增收,村里成立合作社,开回8辆运输车,给周边40多家养鸡场、10余家养牛场运粪污。25元一吨的运费,企业补15元,养殖场出10元,单辆车每月纯利润1万—2万元,7月到9月高峰期能挣2万多元。“这些粪水拉去绿金丰环能公司,做成有机肥,正好肥了咱的芡实塘和大蒜田,一水儿的循环!”

司机老王跳下车擦汗:“刘书记说了,这车轮子转得越欢,咱村的钱袋子越鼓。”车斗里的粪水晃悠悠,映着天上的云,也映着村部墙上的账本——今年以来,这生意给村集体增收不少,连带着田土也越来越肥。

夕阳把芡实塘染成金红,刘勇站在新修的晒谷场边,看社员们翻晒蒜干,听粪车回村的马达声。“场北村的夏天,就该这么热闹。”他掏出规划图,指着“2000亩芡实”“大蒜深加工”“有机肥生产线”的字样说。晚风里,满是庄稼生长的声音。

■记 者 刘 华 王 舒,通讯员 喻 敏 王朵朵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