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革命烈士朱寿荪——三尺讲台育火种 一腔热血铸忠魂

革命烈士朱寿荪——三尺讲台育火种 一腔热血铸忠魂

发布时间: 2025-08-20 09:26  关注度:244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在涟水的革命史上,朱寿荪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者与抗日英雄,群众亲切地称他“朱二先生”。1942年8月6日晚,这位英雄遭顽匪残忍杀害。他用生命谱写了从讲台到战场的壮丽篇章。

在涟水的革命史上,朱寿荪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者与抗日英雄,群众亲切地称他“朱二先生”。1942年8月6日晚,这位英雄遭顽匪残忍杀害。他用生命谱写了从讲台到战场的壮丽篇章。

朱寿荪幼年接受过私塾教育,11岁时进入胞兄朱延年创办的公立翠英小学读书。凭借努力,他考上了淮阴第六师范,毕业后回到翠英小学任教。

朱寿荪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活动。1931年,他接任翠英小学校长一职。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翠英小学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很多成了抗日干部和技术人才。

1939年春,涟水沦陷。朱寿荪心怀家国大义,积极向学生和亲友宣传抗日思想,鼓舞青年人挺身而出,不当亡国奴。1940年秋,涟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朱寿荪凭借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出色的组织能力,被选举为新民乡乡长,此后又相继担任二区助理员、联防主任、副区长等。

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提高民兵的战斗力,朱寿荪在自家房屋四周垒起土墙圩子,占地80多平方米。他在西南、东北两角各修建一座两层圆形土炮楼,墙体厚两尺多、高十余米,墙体上开有多处枪洞,土炮楼下建有地下室。这些土炮楼和土圩子成为打匪抗敌的坚固堡垒,也是新民、鲍营、跨河三乡民兵的活动中心,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顽匪多次前来攻打,用烟熏、土制手榴弹炸,都未能攻破。在朱寿荪的领导下,民兵们斗争意志强烈,充分利用地形坚守炮楼,多次将顽匪打得仓皇逃遁。1941年5月,涟水发生顽匪暴动,局势紧张。朱寿荪果断报请民主政府调来新四军主力,保护了群众利益,迅速镇压了顽匪暴动,使地方形势很快得到控制。

涟水日伪军为摧毁抗日民主政权,多次对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朱寿荪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开展民兵联防工作,担任新民、鲍营、跨河三乡联防主任,全力以赴带领民兵打击张河沿线的敌人,保护了群众的财物。

1941年秋天,在孔小荡(王集北)战斗中,朱寿荪率民兵与来犯的伪军王培坤部展开激战。战斗中,他提枪亲临火线指挥作战,民兵卜士谟、贾硕平不幸中弹牺牲,他的臀部也被子弹穿了一个又长又深的口子。在此危急情况下,联防民兵被迫撤退。战斗结束后,朱寿荪利用养伤的空隙教孩子学唐诗。

同年11月,涟水进行区划调整,新成立了涟水五区,朱寿荪被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命为五区副区长。工作中,他做事公道正派,在当地威望极高。因为他排行老二,又当过老师,所以方圆几十里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朱二先生”,有的干脆直接叫他“二先生”。

朱寿荪的坚决斗争引起了顽匪的忌恨。一次,顽匪深夜派人将他家里十余间房子烧得精光。他闻知后毫不退却,将妻儿安排在马圩、余圩及姚庄的亲戚朋友家,随后又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为抗日事业奋斗。

未达目的的顽匪,欲置朱寿荪于死地。1942年8月6日晚,朱寿荪从区公所匆匆返家。晚饭后,他挎着手枪,手持板凳,前往大门外晒场乘凉。凳子尚未放稳,几个黑影突然从晒场西边玉米地窜出,径直走向他并喝问其是否为“朱二先生”。眼睛近视的朱寿荪反问对方身份,话音未落,对方猛然开火,朱寿荪应声倒地。

此时,正在院中吃饭的妻子听到晒场上的问话与枪声,惊呼着急忙向外奔去。待她冲至大门口,又一声枪响传来——顽匪担心朱寿荪未死,折返回来朝他头部补枪,并抢走其手枪。附近民兵听到枪声迅速从四面八方赶来,然而为时已晚。时年42岁的朱寿荪倒在血泊之中,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天。

■记者 徐薇 通讯员 赵雨婷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