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3日,由淮安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淮安日报社好人好报工作室联合主办的“寻文史脉络 看美丽家乡”——“志游淮安”地情文化公益行今年第二期活动圆满举行。本期体验官跟随文史专家,一起走进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红色金南人民兵工展示馆、洪泽湖博物馆、盱眙龙虾博物馆(新馆)等地,在行走中追寻家国情怀,在参观中领略文化力量,在互动中感受城市魅力。
“一个热爱国家的人,也一定是热爱家乡的!”本期活动随车文史专家、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淮安地方文史专家解军的开场语,瞬间吸引了体验官们的注意力。当天上午8点半,22组家庭近50名大小文史爱好者准时集结出发,医护志愿者为他们保驾护航,文史专家全程随车讲解。本期“志游淮安”号大巴车驶向第一个目的地——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
穿过“永远跟党走”主题背景大厅,循着金灿灿的“闪光的足迹”,大家来到了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展厅入口,开始沉浸式体验新安旅行团“小好汉”们的成长之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明白了陶行知创办新安小学的初衷与希望,体悟到“生活即教育”的实践理念,懂得了教师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一件件老物件,带领大家穿越到新安旅行团“小好汉”们投身民族救亡洪流的激荡岁月,回顾“小好汉”们从淮安出发,自立自强,以文艺为武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做民族解放的小号手,风云五万里,永远跟党走的历史。
在红色金南人民兵工展示馆,大家上了一堂特别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景课,一起走近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人民兵工专家吴运铎,见证他用实际行动诠释“把一切献给党”的永恒初心。10岁的王跃然对该场馆印象格外深刻。“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为祖国奉献的人,他们都是英雄,作为一名学生,我今后要好好学习。”王跃然说。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大湖文化,认识与运河息息相关的家乡湖泊洪泽湖,“志游淮安”号大巴车载着大小体验官们,一起来到了我国第一家以湖泊命名的博物馆——洪泽湖博物馆。
走进2000平方米的展厅,大家近距离观赏镇水铁牛、各式农具渔具等数百件藏品,面对面感受“大湖洪泽”“天下粮仓”“耕湖牧渔”“灿烂文化”等不同主题的厚重历史。对洪泽湖博物馆十分感兴趣的徐梓瑜,在参观过程中仔细观看每一件实物展品,不时提出心中疑惑。得知本次活动要参观的场馆后,11岁的他提前在家查阅相关资料,做足了功课。坐在大巴车上,他还捧着书不停地翻阅。“参观了洪泽湖博物馆,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劳动人民无穷的创造智慧,我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徐梓瑜说。
位于中国龙虾之都的盱眙龙虾博物馆(新馆),让大家感受到美食文化的具象化。10岁小姑娘史知禾第一次跟着爸爸参加“志游淮安”地情文化公益活动,她走进场馆,感到既惊讶又惊喜。“我平时喜欢吃蒜蓉口味的小龙虾,没想到小龙虾还能做出这么多种类的美食。”她说。12岁季子瑶也是一名盱眙龙虾的爱好者。“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更加了解盱眙龙虾这道特色美食,还让我深入了解了淮安悠久的历史。”参观后的她感慨道。
“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开拓了眼界,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笔财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新淮安人赵守锋表示。他曾带着一对年仅1岁的龙凤胎孩子参与“2016年度猴王”评选活动,孩子们最终以总票数第一被加冕为“年度猴王”,还登上了《淮海晚报》封面。如今,他再次带着这对龙凤胎孩子,踏上了“志游淮安”号大巴车,陪着孩子们一起感受这座城市的无限魅力。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在盱眙龙虾博物馆(新馆)楼上的盱眙县科技馆内,即将上初一的陈思颖用“无弦琴”演奏出美妙的《小星星》旋律。“无弦琴”没有琴弦,却能演奏出动听的旋律,这让陈思颖和围观的人无不惊叹于科技的力量与奇妙。“今天很有意思,去了很多有趣的场馆,学到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知识!”小朋友许恒泽滔滔不绝地分享着自己的参观感受。“这个活动非常好,感谢组织单位和每一位志愿者!”第一次陪儿子参加活动的市民吴波说,活动对孩子有帮助,也让大人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让大家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
“我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践行‘知淮、爱淮、留淮、建淮’的准则。”一名外省来淮的新录用公务员参加活动后道出了心中感受。在她看来,“志游淮安”实践活动就像拼图游戏,帮助她收集到很多素材,让她对淮安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完整。参加活动的人纷纷表示,活动提高了他们对淮安地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自去年暑期起,“志游淮安”地情文化公益行活动共组织开展4期,带领200余名大小文史爱好者一起深度认识美丽家乡。
■记者 秦艳艳 通讯员 汪洁 史兴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