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金湖县戴楼街道牌楼村:“边角料”拼出“增收图”,“跑腿活”变成“金饭碗”,“少地村”闯出一条巧干逆袭路

金湖县戴楼街道牌楼村:“边角料”拼出“增收图”,“跑腿活”变成“金饭碗”,“少地村”闯出一条巧干逆袭路

发布时间: 2025-09-12 09:42  关注度:275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金湖县戴楼街道牌楼村,一度被“土地账本”困扰——大半土地被征用,剩下的3000亩攥在手里,像一块挤不出水的海绵。如今再翻账本,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86.2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26万元,硬生生在“少地”的困境中种出了“金疙瘩”。这背后,藏着一连串让土地“活”起来、让服务“值”起来、让产业“融”起来的秘诀。

金湖县戴楼街道牌楼村,一度被“土地账本”困扰——大半土地被征用,剩下的3000亩攥在手里,像一块挤不出水的海绵。如今再翻账本,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86.2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26万元,硬生生在“少地”的困境中种出了“金疙瘩”。这背后,藏着一连串让土地“活”起来、让服务“值”起来、让产业“融”起来的秘诀。

●边角地里刨出“金疙瘩”

作为紧邻金湖经济开发区的村庄,牌楼村的土地资源在开发区建设中大幅减少,大部分土地被征用,最终仅剩下3000亩土地,昔日以农耕为主的村庄,一度面临“无地可用”的困境。

但村民没有被困在“失地”的困境里,破局之要就是“飞地经济”——本村地不够,就借开发区的待开发区域“生金”,把“他乡地”变成“自家田”,巧妙打破困局。

具体来说,村里和开发区定下“君子协定”:这些边角地由牌楼村临时代管,进行清理整平、看管维护,开发区要用地时随时能收回,村民种的庄稼可以得到补偿。就靠这种“柔性代管”,100多亩边角地被种上水稻、小麦,一年增收7.5万元。此外,该村新建了6个智能充电桩,既解决了村民充电的难题,每年还增收8万元。

这些“边角料”聚少成多,像一块块拼图,拼出了牌楼村的“增收图”。

●跑腿活计变成“金饭碗”

“你们管不好的,我们来;你们没空管的,我们上。”牌楼村把自己变成开发区的“配套管家”,把不起眼的跑腿活计变成了稳赚不赔的“长久生意”。

开发区的闲置土地,被村里低价发包给农户,加上一项“随时收回”的条款,既让土地不撂荒,每年又能收几十万元;秸秆禁烧巡查、环境卫生管理,这些看似琐碎的事,一年能挣50万元;就连征地时的矛盾纠纷,也成了“技术活”——村干部熟门熟路,300亩征地协调一气呵成,2024年就进账83.65万元。

赚这些钱,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懂村民、知规矩”的巧劲。以南高齿项目为例,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带着感情去协调,纠纷仅用3天就被化解,既让企业顺利开工,又让开发区打心底里认可:“牌楼村的服务,靠谱!”

●稻花香里闯出“新路子”

单靠这些还不够,牌楼村琢磨着如何把“老本行”升级。村里和江苏皇喜米业有限公司“手拉手”,将几十亩地打造成香稻产业基地,“企业+集体+农户”的模式让老稻田里飘出新鲜的香气。

企业出技术,集体来管理,农户跟着干,一年虽然只增收1.9万元,却像播下了致富的种子。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既能学到种植技术,又能拿工钱,人均年增收3000元到5000元。村里还盘算着成立专业公司,促进合作更加规范化、规模化,让“小打小闹”变成“大合唱”。

从种稻子到“种品牌”,牌楼村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牌楼村的故事,说到底是“巧干”——不盯着“没有什么”发愁,只围绕着“能做什么”发力。

边角地能生金,跑腿活能致富,老稻田能出新,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模样:办法总比困难多,心齐就能闯出新路。

■记者 王舒,通讯员 崔登良 杨焕新 周杏云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