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门口”,能有什么?
活动丰富的托管中心、实惠的社区食堂、暖心的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清江浦区府前街道京北社区给出这样一份答案。
去年以来,京北社区依托老旧车库改造,聚焦居民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家门口”活动中心,打造了一个便民乐民活动阵地。
临近中午,“家门口”活动中心一楼的长者食堂里弥漫着诱人香气——金黄油亮的鸡腿、个大饱满的肉圆、酱汁浓郁的排骨等菜品新鲜出炉,冒着热气。“品种多、口味好、价格还便宜,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我很满意!”自从去年社区有了长者食堂,89岁的社区居民徐勤政几乎每天中午都要去“打卡”。
京北社区党委书记王红霞介绍,按照社区指导标准,两荤三素一饭一汤的套餐,60周岁以上老人10元一份,80周岁以上老人8元一份。考虑到食堂多为老年人用餐,菜品制作时注意低盐、低油、无糖,居民认可度高,高峰时每天有百余位老人用餐。
“我承包长者食堂主要是出于一种情怀。王书记担心我们亏本,特地去申请了一些优惠政策,为我们降低经营成本,让长者食堂能够长期经营下去。”食堂老板吉绪中说。
眼下,淮安各学校已经开学,当长者食堂饭菜飘香时,“家门口”活动中心二楼的乐动托管中心逐渐热闹起来,中午放学的孩子们在这里吃饭、自习、阅读或午休,井然有序。乐动托管中心现有43名孩子,包括一年级至高三学生,为社区双职工家庭解决了“接送难、看护难”的问题。
该托管中心负责人滑平在京北社区生活了近40年,从事托管行业7年。去年,她将托管中心迁至京北社区,尽管搬家繁琐,但新场地空间更大、设施新且完善。在社区的协调下,房租、水电费用都有一定减免,让她非常满意。“王书记给了我们很大帮助。”滑平说。
此外,该社区还引入“自然儿然”研学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马志宇带领学生们开展自然探索活动,体验昆虫标本制作等,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最近感觉怎么样?可以适当多动动。”在活动中心二楼入口处,“京北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标牌格外醒目,市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科科长杨静正在为社区老人检查身体,提供健康指导。“杨医生很细心,见着她就跟见着闺女一样。”今年83岁的社区居民燕宪标感叹道。
杨静介绍,京北社区共有9名医务人员,服务社区居民近千人,每周在社区轮流坐诊,有时候早上6点就要到社区。“王书记特别关心社区老人,在活动中心专门安排了一处家庭医生工作室,把门口最显眼的位置留给我们,就是为了方便老人,让他们一眼就能找到。”杨静说。
如今,“家门口”活动中心已成为京北社区新的民生品牌,这里处处整洁有序,充满欢声笑语,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废弃的旧车库。
北京新村建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这里也由曾经的“高档小区”变成典型的“老旧小区”,位于小区九区的两层老旧停车库也闲置下来。
为了满足小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有效盘活老旧小区自身有效资源,在王红霞的带领下,社区工作人员在2023年底对200户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居民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建爱心食堂、上门理发、开设中医理疗和社区门诊等一系列期盼。2024年上半年,旧车库改造项目全面动工。当年6月,崭新的活动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名字叫作“家门口”活动中心。王红霞说:“一开始,我们也想过要不要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但最后还是用了这个名字,因为它接地气、更贴近群众,这也是我们最想要的。”
从2002年到京北社区工作,到2010年任京北社区党委书记,王红霞已经在这里走过23个年头。她坦言,这么多年里,自己有很多无奈,也有些许抱怨,更有数不清的困难。但当她走在社区里,听到居民们喊一句“来家里坐坐”,觉得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记 者 李 昱 吴家婧 陈金鑫 陈大铭,通讯员 曹康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