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拥有尊严与幸福”为目标,在就业托养、康复救助、创新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用政策的温度筑牢民生底线,用服务的精度破解民生难题,用科技的力度赋能美好生活,为残疾人编织起一张覆盖生活、工作、健康的全方位幸福保障网,推动残疾人从“生存线”迈向“成长线”、从“有保障”走向“高品质”,交出了一份彰显城市温度、体现民生厚度的亮眼答卷。
“以前,我总躲在家里,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现在,我每天穿着工作服做咖啡,听到顾客说‘好喝’,心里美滋滋的。”日前,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无声咖啡”店面,26岁的听障咖啡师小李通过文字与记者交流,“有位老顾客每周都来,现在还学会了用简单的手语和我打招呼,这种双向的温暖特别动人。”这家兼具就业实训、手工艺品展销功能的门店,平均每天售出约300杯饮品,带动多名残疾人就业,人均月收入约5000元,成为我市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的生动缩影。
为发挥“无声咖啡”店面的示范作用,市残联还与市特殊教育学校、昊昊王子科技集团联合建设“无声”系列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开发出“无声烘焙”“无声奶茶”等创业就业项目,每年帮助10余名残疾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增强了残疾人的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
五年来,市残联以“就业惠民工程”为抓手,打出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组合拳”。据统计,全市累计举办近200场残疾人专场招聘活动。为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十四五”期间,我市共发放残疾人就业达比例补贴和超比例奖励538.73万元,每年有600多家企业主动加入助残队伍,成为残疾人就业的坚强后盾。
托养服务则为残疾人筑起温暖“避风港”。“在这里有人帮我洗衣服、做饭,每天还能做康复训练,儿子不用每天都担心我了。”在市级寄宿制托养中心,58岁的肢体残疾市民刘先生坐在轮椅上笑着说。2021年,市残联联合市财政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通知》,构建分类分层托养服务体系,建成1个市级寄宿制托养中心、5个县区托养分中心,提升6个公办托养中心软硬件水平,鼓励养老、医疗机构承接托养服务,建设“医康养结合”综合性机构。同时,制定“残疾人之家”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和星级评定办法,定期培训托养工作人员,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的“三位一体”托养体系,每年稳定托养1.1万人。
“以前带孩子康复要跨三个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淮阴区孤独症儿童家长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工作的变迁。“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年龄从0—14周岁扩大至0—16周岁,实现“应康尽康”。
更具突破性的是全省首个孤独症儿童家长委员会的成立。“机构康复只是一部分,家庭支持和社会包容更关键。”该家委会成员小王说,通过残联搭建的平台,家长们不仅能共享康复技巧,还能参与政策制定,推动形成“机构+家庭+社会”的全生涯服务模式,让特殊群体不再孤单。
“十四五”以来,市残联锚定“应康尽康”向“应康优康”转变的目标,将“孤独症全程关爱支持行动”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构建“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融合教育—就业托养—社会支持”全生命周期关爱体系。目前,全市共有36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18家社区康复机构,实现儿童康复机构市县全覆盖,累计为10344人次提供康复救助。8家机构入选全省首批“规范提升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名单,为残疾儿童康复提供专业保障。
融合教育的推进让康复与成长无缝衔接。在市特殊教育学校,肢体障碍学生小王通过学校与康复机构共建的“融合课堂”,接受肢体功能训练,参与普通班级的美术课程学习。“我们要打破‘康复归康复、教育归教育’的壁垒,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成长机会。”据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12个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示范点,实现康复与教育资源互通。2025年,市残联落实省政府民生实事,全面提高教育补贴标准,为611名高中及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发放教育生活补助136.9万元,为61名高校残疾大学生发放学费补助38.14万元,且实现补贴“跨省通办”。
截至2024年底,全市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100%,康复辅具适配率超100%,从幼儿到老人的全龄康复网络已建立。“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7.75亿元,惠及残疾人520.7万人次,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一户多残、依老养残家庭按“单人保”标准享受救助。城乡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每年约8万名残疾人获赠意外伤害保险。
市残联会同市检察院、市卫健委,推动打造的“120一键呼救”系统,已经让300多名残疾人实现“安全居家”,残疾人只需通过手机里的“120一键呼救”App,就能让120知道其位置和身体残疾情况,实施精准救治。
2024年以来,市残联积极推动全市180个涉残服务机构内2000余名残疾人,以及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427户服务对象,了解掌握“120一键呼救”系统使用方法,帮助残疾人打通绿色医疗急救通道。针对盲人出行难题,市残联还推出“光明手环”孵化项目。这款手环内置GPS定位、语音导航功能,能实时提醒盲人前方障碍物、红绿灯等信息,还可连接家人手机App,方便家人掌握其出行动态。该项目获省科技助残创意创新大赛三等奖。
在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与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市残联进一步探索服务创新,既用科技为残疾人生活“添便利”,也用文体活动为残疾人生活“添色彩”。“十四五”期间,市残联通过建设文体阵地、举办特色活动,让残疾人在文化滋养与体育锻炼中收获快乐与自信。在全省首家“盲文书籍流动图书馆”里,盲人读者可通过听书机“阅读”最新书籍,工作人员定期上门送书;“残疾人文艺走基层”活动把歌舞、戏曲等演出送到社区、托养中心;全市首届“残疾人故事分享会”上,残疾人讲述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感动无数听众。杭州亚残运会、巴黎残奥会上,徐冕、黄路两位淮安姑娘取得历史性突破。
五年耕耘,五年收获。“十四五”期间,市残联用爱与责任,为残疾人搭建起就业的平台、康复的桥梁、教育的阶梯、幸福的家园。站在新的起点,市残联将继续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在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帮扶模式、推动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在淮安这座温暖的城市里,书写更加多彩的人生篇章。
■记 者 左文东 通讯员 陆耀琴 任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