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走进洪泽区绿丝可莱项目建设现场,造粒车间、研发楼主体已封顶,综合楼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部分设备开始进场安装。项目负责人刘永滨介绍,该项目采用最先进的化学回收工艺,可在保留原生纤维色彩与特性的同时,实现废旧纺织品的高效回收再利用,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为下游产业注入了绿色动能。项目预计明年1月试生产,投产后年可回收利用废旧衣服10万吨。这是洪泽区招引的又一家资源再生类企业。
近年来,洪泽区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引进绿色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洪泽区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稻麦轮作面积广阔,每年产生大量秸秆资源。早年,秸秆被焚烧或弃置河道,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带来环境污染。2012年,洪泽区引进江苏紫山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基料化技术将秸秆转化为双孢菇生产原料,实现了秸秆离田、农民增收与环境改善的多赢。此后,紫山生物不断追加投资,建设紫山食用菌硅谷产业园,形成了从育种、种植到深加工、菇渣制肥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取之于田,用之于田”循环农业的典范。去年全年,紫山生物消纳麦秸秆5.2万吨,带动洪泽区秸秆基料化利用规模达6万吨,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的特色主导产业与生态致富产业。
同样以秸秆为生产原料的福斯派环保科技(淮安)有限公司,利用膨化技术提炼甘蔗渣、麦秸秆中的纤维,做成酒托、蛋托、餐盒、包装箱等模塑制品。这些产品是能完全自然降解的绿色产品,废弃后不会产生任何环境污染。该公司投资的年产35万吨可降解秸秆制品项目,引入智能植物纤维材料处理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视觉检测等1000余台套大型自动化设备,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年底试生产,全部建成后年开票销售约70亿元。
只要几个废旧塑料瓶,所生产的纤维长丝就可制成一件夹克衫或者一双运动鞋。江苏佩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绿色环保的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了从废旧塑料瓶及纺织品回收到再生聚酯切片生产再到再生涤纶长丝制造的全产业链体系。“公司围绕‘再生+’战略,通过物理法、生物法技术年处理35万吨废弃物,采用全产业链再生色纺技术,构建起从一个瓶到一卷色丝的全产业链,实现无水染色;其生物酶解再生技术利用大自然的生物酶,将废旧纺织品彻底分解后重新组装,将它们变成全新的高质量纤维,实现纺织品无限循环。”公司联合创始人叶国浩介绍。
洪泽区将纤维新材料产业作为“工业强区”战略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构建从聚合、纺丝、织造到染整的全产业链生态。目前,该区共有纤维新材料企业10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9家,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初步形成纤维新材料产业集群,经验做法入选江苏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践案例。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是洪泽区坚定不移的战略方向。围绕纤维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主导产业,洪泽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托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循环经济项目,致力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作为洪泽区引进的首个百亿级企业,台华新材(江苏)有限公司布局了多个子项目,涵盖再生与原生纤维生产、织造及染整环节。其年产10万吨PA6再生差别化纤维项目采用国内首创的万吨级应用化学回收法生产PA6再生差别化纤维的系统解决方案,将锦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丝、废料块、边角料、海洋废弃渔网等分解为单体,经提纯后重新聚合为高品质切片,进而纺制成各类再生锦纶纤维,实现了锦纶产品的闭环循环。
据专家介绍,使用化学法再生PA6切片相较原始尼龙,最大的好处是降低全球变暖值,从而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每生产1万吨化学法再生PA6切片,可节约原油7万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5万吨。
从废弃衣物、塑料瓶到田间秸秆,洪泽区将这些曾经的“负担”转化为发展的“资源”,以科技与创新为笔,绘就一幅资源循环、绿色发展的美丽经济画卷。
■记 者 杨 尚 徐文进,通讯员 龚建军 高 帅 费 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