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奶茶的“甜”是陷阱?

奶茶的“甜”是陷阱?

发布时间: 2025-11-26 11:16  关注度:213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在寒冷的冬天,手握一杯奶茶,不仅能满足味蕾,还能收获一份甜蜜的温暖。不过,奶茶虽好喝,也要谨慎饮用,要谨防甜蜜背后隐藏的健康危机。前不久,“20岁女孩每天4杯奶茶导致糖尿病差点截肢”的新闻冲上社交媒体热搜。

在寒冷的冬天,手握一杯奶茶,不仅能满足味蕾,还能收获一份甜蜜的温暖。不过,奶茶虽好喝,也要谨慎饮用,要谨防甜蜜背后隐藏的健康危机。前不久,“20岁女孩每天4杯奶茶导致糖尿病差点截肢”的新闻冲上社交媒体热搜。对此,记者采访了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石敏,她介绍:“不仅冬天有因喝多了奶茶成为糖尿病的患者,一年四季这样的病例都不在少数。”石敏曾接诊过一名年轻患者,因长期饮用奶茶,工作中突然昏倒,送医后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紧急抢救方转危为安。

奶茶为何成为“甜蜜杀手”?

有检测数据显示,一杯500毫升的全糖奶茶,含糖量超过50克,相当于十几块方糖,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上限。石敏介绍,奶茶最大的潜在风险在于有大量的糖分,长期过量摄入会使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持续升高,迫使身体长期超负荷分泌胰岛素,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一种急性且危险的并发症。

此外,奶茶中常添加的植脂末(奶精)含有氢化植物油,其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石敏指出,反式脂肪酸是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会干扰细胞功能、诱发慢性炎症,并削弱胰岛素信号传导效率。她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道:“胰岛素像钥匙,葡萄糖需借助胰岛素进入细胞,而反式脂肪酸如同灌入锁眼的胶水,使钥匙难以开锁,形成了‘胰岛素抵抗’。”其后果是葡萄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血糖水平升高,机体为维持平衡,只能迫使胰腺β细胞超量分泌胰岛素。长此以往,胰岛不堪重负,糖尿病便随之发生。

“很多人认为选择‘半糖’或‘无糖’奶茶就安全了,实则不然。”石敏提醒,“无糖”奶茶仅指不额外添加糖,但其原料如奶盖、珍珠、红豆等本身含有糖分。部分奶茶店提供“0卡糖”选项,实为添加代糖(甜味剂),代糖虽热量较低,但其长期安全性尚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代糖可能干扰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人体摄入代糖后,大脑可能误判为糖分摄入,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长此以往,胰岛素信号迟钝,增加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生风险。

健康饮用攻略请查收

如何健康饮用奶茶?石敏提出“三限原则”:限制频率、限制总量、限制浓度。“每月饮用奶茶不超过2次,选择最小杯型,并要求尽可能低的糖度。”石敏表示,在奶茶选择上,推荐用鲜奶制作的奶茶,避免使用添加奶精的产品,同时减少珍珠、布丁、椰果等高糖配料的添加。

“建议在餐后饮用奶茶,避免空腹摄入,以减缓糖分吸收速度。饮用后适当增加运动,帮助代谢摄入的额外能量。”石敏特别提醒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高血压患者应更加谨慎饮用奶茶。对于这类人群,建议以纯牛奶、无糖豆浆或清茶等替代奶茶。

“我们理解年轻人对美味和时尚的追求,但健康才是最长久的时尚。”石敏认为,适度享用奶茶与其他甜饮料的同时,应该密切关注自身血糖水平,做到对自己负责。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当血糖升高时,人体会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糖分,带走大量水分,导致口渴和多尿。同时,由于胰岛素功能异常,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导致体重下降。”她特别强调,有些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疲劳乏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或伤口愈合缓慢。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尤其肥胖、有家族遗传史的青少年已成为高危人群。石敏表示,除遗传因素外,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压力与熬夜三大“元凶”不容忽视,远离高糖饮食,养成运动习惯,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记者 高婷婷 通讯员 王树文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