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淮安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纪略

淮安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纪略

发布时间: 2013-01-23 09:27  关注度:3151  来源:淮安新闻网  作者:淮安新闻网
导读:2011年8月20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苏发〔2011〕23号,以下简称23号文件)正式出台,淮安“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号角嘹亮吹响。

淮安新闻网讯:淮安,曾经 “南船北马、九省通衢”,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之一。明清时,这里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全国漕船制造中心、全国漕粮转输中心、黄淮运河治理中心和淮北盐集散中心等“五大中心”。历史变迁,沧海桑田。曾几何时,淮安由盛转衰,陷入数百年的沉寂。

加快淮安发展、重现昔日辉煌,既是淮安人民的愿望,也是江苏省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的要求。2011年8月20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苏发〔2011〕23号,以下简称23号文件)正式出台,淮安“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号角嘹亮吹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淮安乘着东风,扬起风帆,劈波斩浪,再一次向“中心”目标驶去。

数字见证崛起的征程。2012年,淮安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5亿元,增长12.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3.6亿元,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亿元,增长14.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到23200元和9900元,增幅均超过14.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资源要素加速汇聚

“省委省政府23号文件为淮安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重大历史性机遇。一方面,淮安全力发挥政策的‘水缸效应’,用好用足政策中的‘真金白银’,另一方面又着力发掘政策的‘水井效应’,把政策转变为地方发展的持久动力。”市委书记刘永忠深思熟虑。

23号文件一出台,市委市政府就发出了迅速对接的动员令。2011年8月25日,淮安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传达学习文件精神。9月3日,淮安第六届党代会一闭幕,新一届市委第一次常委会专题研究贯彻落实省扶持政策的实施方案。9月14日,省政府在南京召开汇报会,与18家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两天后,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贯彻落实23号文件的实施方案,梳理出七大类39项任务,逐一明确到22个牵头部门、30个责任单位及各县(区)。淮安市各地各相关部门及时主动与省相关部门对接,签定合作协议。市财政局多次赴省争取,得到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采取“预算三年安排、资金一次性调度”的方法,提前将9.5亿元资金划拨到位。

2012年9月28日,省政府又专题召开汇报推进会,进一步推动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各项合作从短期扶持向中长期发展。一年多来,淮安与省电力公司、省气象局、省商务厅等多家省级机关、金融机构和高校院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挖掘了一口口“深井”,努力实现支持政策利用效益最大化。

2月22日,省电力公司与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淮安电网规划建设的会谈纪要》,明确“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1000千伏盱眙徐郢特高压、500千伏旗杰、安澜(淮安南)等一批重点输变电工程,新增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910万千伏安,线路1877公里,计划投入125亿元,使淮安电网基本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坚强智能电网。

9月27日,省气象局与市政府在南京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合作期限:2012-2015年。合作共建内容包括提升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成洪泽湖流域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等。

12月3日,省台办与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淮台经贸交流,加快淮安台资转移集聚示范区建设,推进淮台各领域交流,推进台胞权益保障和对台宣传工作。

12月13日,省商务厅和市政府在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涵盖台资高地建设、外资扩量提质、外贸转型升级、载体跨越提升、外经合作突破、商贸体系建设等十个方面。

……

一项项合作协议,如同各行业加快发展的“新引擎”, 加速了资源要素汇聚,淮安从中汲取推动科学跨越发展的持久动力。

产业发展扩量提质

“中心城市不是‘封’出来的,是要干出来的。”市委书记刘永忠在多个场合强调这个观点。他认为,淮安要把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打造好,首先要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产业体系,把工业强市作为首要战略,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增长点,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重要基础,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3号文件出台不到2个月,市经信委作为牵头单位便敲定了中国移动呼叫中心项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确定在淮安设立2万席全球最大的呼叫中心,项目全部建成后,华东地区10多个省市的10086和12580业务将全部接入淮安。目前,呼叫中心项目已通过国际竞赛方式,确定了总体规划及一期建筑设计方案。

与此同时,一批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顺利实施。共创人造草坪、天士力帝益等7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项目; 33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其中淮钢特钢高铝钢38CrMoAl开发、正大清江盐酸右美托咪啶注射液研发项目等5个项目被列为省重点跟踪项目。

工业项目振奋人心,产业发展潜力无限。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新能源、凹土等优势产业已列入省“十二五”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省发改委对淮安市条件符合的光伏发电、风电项目均表示予以支持,对淮安市重大盐化工项目全程帮办扶持,对台资产业集聚示范区内的外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农业、旅游业以及园区建设成效斐然。新批1个国家级、4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新增3个南北共建园区,新创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启动编制《淮安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抓紧编制环洪泽湖、白马湖旅游规划,淮安大旅游前景可待!

数字显示,2012年,淮安市在提升农业生产质效的同时,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到87%。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0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3%;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50亿元,增长32.1%。软件信息业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居苏北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5.7%;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76亿元,增长19.1%。发展质量稳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31亿元,增长21.2%。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一个发展中心必须具备两个方面能力,即向内凸显城市对高端发展资源的集聚力和吸引力,向外凸显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长期以来,不沿海、不临江的淮安,一度处于“真空”和“边缘”状态。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必须加快淮安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市发展、社会事业前行,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冬日的淮安,阳光格外明媚。2012年12月23日下午2时30分,一架空客A320客机从涟水机场腾空直上,飞向东方之珠香港——淮安直飞香港航班首航,标志着淮安一类口岸成功实现临时开放。

短短8天之后,12月31日上午,盐河航道整治工程交工通航,这个被誉为“盐河通海第一道”的宏伟工程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除此之外,宿淮铁路和237省道淮安段主体建成,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铁路规划立项取得实质性进展……

过去的一年,淮安市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盘子,盐化工新区铁路专线已获批,京沪高速扩容改造、连淮扬镇铁路、徐宿淮盐铁路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宁淮城际铁路已列入《江苏省轨道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淮安市获批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淮安正朝着现代综合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阔步前行。

同时,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投入682亿元实施781个建设项目,解放西路改造、淮金公路绿化等工程全面完成;生态动物园、万达嘉华酒店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建成投运;体育中心、丰惠广场等成为城市新地标;雨润中央新天地、苏宁睿城等项目进展顺利;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淮安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正式签约;生态新城框架全面拉开、获批全国绿色节能建筑试验区。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了“组团相间、生态相连”的空间布局形态,清河新区、清浦新南城、淮阴新北城、淮安古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水平提高,四座县城建设各具特色、功能较为完备,重点中心镇、特色小城镇等多层次城镇化加快推进。全市城市化率提高到53.5%。

另外,社会事业稳步前行。淮阴工学院获批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淮阴师范学院被省教育厅列为省教育硕士学位建设点,市高职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盱眙县高级技工学校被确认为国家高级技工学校。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卫生信息化网络平台、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得到了省重点扶持。(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汪垚)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