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黄帝之妻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缫丝织帛之术,从此华夏着锦绣、别蛮荒,史称“嫘祖始蚕”。
桑蚕农耕,衣食无忧。初夏的盱眙县渔沟村,河岸青青遍地桑,鱼米之乡养蚕忙,传承千年的“老营生”在此延续,尽管历经兴衰、有过起落,“作茧致富”的追求却从未止步。
渔沟,以鱼得名。这一村名的由来,颇有特色。渔沟村村后有一条大沟,沟中有一座石桥,桥下常有鲤鱼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时而逆水争流。久而久之,沟成了“鱼沟”,村得名“渔沟”。
渔沟有鱼,桑蚕为甚。20世纪50年代,国营蚕种厂在此创建,种桑、育种、缫丝,五湖四海的人因蚕相聚于此,扎根落户。
“厂子最兴盛的时候,占地达560亩,职工超过1000人,年产值数百万元,在当时,可以算是富得‘流油’。”该村党总支书记吴阳是土生土长的渔沟人,在他的儿时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厂里的大食堂面向职工家属免费供餐,鸡鸭鱼肉应有尽有,把娃娃们馋得口水直淌。”
正所谓,花无百日红。进入新世纪,国营蚕种厂由盛转衰。“周围农田多了,农药化肥不可避免落到桑叶上。幼蚕娇贵,吃了这些桑叶,难活命。”吴阳说,最惨的一年,成批的幼蚕接连夭折,蚕种厂几近破产。
厂子难以为继,矛盾接踵而至。在厂里打工的老百姓领不到薪水,四处上访,有人索性在蚕种厂“圈地”种起“自家粮”。对此,蚕种厂已无暇理会,无力管理。
转机发生在2023年。县里决定将国营蚕种厂转交给渔沟村经营管理,原则是8个字:“政策给足,路子自闯。”
“就这么简单的8个字,是压力也是动力。”接手蚕种厂后,作为渔沟村“当家人”的吴阳,砍出的“第一板斧”就是解决蚕种厂部分土地被村民私占的问题。
“地拿回去,我们的收入咋办?村里要给个说法!”得知地将被收回,村民侍新林情绪激动,挡在挖掘机前。“地是一定要收回的,作为收入补偿,每亩地每年由村集体给850元,你们旱涝保收,不担风险。”村“两委”开会研究拿出的解决方案,打消了包括侍新林在内的村民们的顾虑。这也意味着,村里每年雷打不动要额外支出30.7万元。
钱从哪来?地里生金。村里将土地收回后,分三层进行功能定位:最外层靠近农田的部分,刨掉桑树,改种小麦、黄豆,保收成;中间层栽果桑、做三产,增收益;最里层则继续育蚕种、卖蚕茧,搞老本行。如此层层过渡、各司其职,既可减少环境对养蚕的影响,又增加了土地附加值。
上述做法的效果立竿见影。今年上半年,渔沟村第一批80余张优质桑蚕原种上市,引来众多收购者。村里采取竞拍的方式,价高者得。没想到,一天之内,这批桑蚕原种就销售一空。仅此一单,村集体增收14万余元,养蚕农户户均增收23000元。
有钱赚了,村民乐了。此前还横眉立目的侍新林,此时早已心服口服:“这事干得不丑,以后村里说东,我坚决不往西。”怎能不服?土地被收回后,侍新林不光拿到了收入补偿,还参与到养蚕行列中来,不到三个月就净赚20000多元。
一招见效,妙招频发。村里随即成立了江苏淮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桑桑签”,开发桑葚酒、桑叶茶、桑果汁、桑鸡蛋等有机绿色产品。同时,建设高科技桑蚕文化园,搞采摘、做文旅。
“去年,我们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经达到16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200万元。”吴阳高兴地说,“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发桑果酒酿造、蚕丝被加工、桑蚕文化研学等产业项目,配套建设民宿,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寻找新“桑”机,拓展新“丝”路。破茧而出的渔沟,蝶变正在继续。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王舒 何弦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