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建设大学是华中解放区一所新型的大学,与张家口的华北大学、邢台的北方大学和临沂的山东大学合称为“新民主教育之花”。
华中建设大学的前身是华中党校,1944年底,由中共华中局创办于盱眙县新铺镇。1945年5月4日,建大第一期开学。1945年9月,迁清江市,校址设在清江城内道署街的原日伪军司令部(今清江浦区西大街116号的院子里,仍有一块“华中建设大学旧址”石碑)。第一、第二期校长由华中局宣传部部长彭康兼任,副校长由淮南行署副主任张劲夫兼任。11月10日,建大举行第二期开学典礼,全校学生共1300多人。全校设一个预科部,学生编为10个队,每队120人左右,10人左右编一个班,另外还有一个中等教育研究班。
1946年3月,华中建设大学改属华中分局领导,进行第三期招生工作。新建大确立了“以文化教育为主,培养工、农、医各种专门人才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干部;同时进行革命的人生观和改造作风的教育,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即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调整了学校的领导集体,校长由邓子恢兼任,建大撤离淮阴前,由副校长李亚农接任,另任命夏征农为副校长,戴伯韬兼任副校长。这一时期,建大分设工学院、农学院、文学院、师范学院和社会科学院,设应用化学、纺织、畜产、农业、中国文学、外国语文、社会科学、商学、教育行政、中等教育等十几个系(组),共有学生1000余人。为保证教学质量,华中分局还从全国各地聘请知名人士和学者来校任教。应聘的著名学者有李仲融、薛暮桥、何封、季雨平、胡考、章枚、莫明、包元静、裴济华、朱达章、阿英、范长江、芳信、平生、团载、孙冶方等。对于学员生活,各级领导机关也予以照顾和关心。为鼓励学员学习,学校还设立了奖学金。但开学不久,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飞机常来淮阴骚扰。6月6日,全校师生转移至淮阴东北郊徐扬庄一带,继续办学。9月3日,建大转移至建湖县高作、益林一带。9月上旬,淮阴地区战局紧张,华中分局决定建大向山东转移。1947年5月,建大三期在胶东海阳县结束,先后培训输送近千名学生。此后,建大并入山东大学。
华中建设大学培养、输送了众多优秀革命干部,邹家华、芮杏文、周克玉等都出自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