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车桥战役——华中敌后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车桥战役——华中敌后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发布时间: 2025-07-07 09:13  关注度:229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车桥镇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居淮安、阜宁、宝应3县交界处,也是日军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师团的接合部,四周筑有大土围子,驻有伪军1个大队600余人,大土围内东南角的小土围由日军40余人驻守。粟裕决定集中5个多团的兵力,由副师长兼副司令员叶飞担任前线指挥,采取攻点打援战法,夺取车桥及其周围地区。

1944年春,在抗战的关键时期,新四军第一师发起了一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战役——车桥战役。此役作为抗战史上以少胜多、以较小代价收获巨大胜利的著名战役,不仅被指挥者叶飞誉为“华中敌后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更创造了华中地区生俘日寇的新纪录,在抗战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彼时,侵华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华中地区抽调部队南下参战。驻苏中、苏北地区的日军为弥补兵力不足,遂收缩防区,强化伪军,并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为改善苏中地区的斗争局面,沟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决定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车桥镇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居淮安、阜宁、宝应3县交界处,也是日军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师团的接合部,四周筑有大土围子,驻有伪军1个大队600余人,大土围内东南角的小土围由日军40余人驻守。粟裕决定集中5个多团的兵力,由副师长兼副司令员叶飞担任前线指挥,采取攻点打援战法,夺取车桥及其周围地区。

1944年3月5日凌晨1时50分,战役正式打响。一时间,枪声大作,喊杀声震天。不到1小时,我军便次第突破圩墙,攻下10余座碉堡,占领镇内全部街道,分割包围镇内各据点日伪军。经过一夜激烈战斗,3月5日中午,我军全歼伪补充大队,并将日军压缩在核心工事内。为了尽快歼灭日寇,新四军动用了大杀器——一门一三式75山炮。残余的二十几个鬼子逃窜途中被我军全歼。

与此同时,芦家滩血战正酣。芦家滩,西距淮安25公里,东距车桥5公里,南依涧河,北靠一片草荡,中间形成狭窄的口袋地域,淮安至车桥公路纵贯其间,新四军打援的主战场就在这里。3月5日下午3时许,240余个鬼子乘7辆卡车前来增援,我军突然猛烈开火,迫敌进入我军预设的地雷阵。敌后续部队见势不妙,缩回韩庄固守。这股鬼子系日军第六十五师团第七十二旅团的六十大队,由大队长三泽金夫大佐统率。鬼子还源源不断地赶来增援,猬集于韩庄。晚8时许,敌军集结主力向我军三营阵地扑来。我军亦开始向韩庄之敌侧背进行攻击。几番拉锯鏖战,我军从多个方向攻入韩庄,与敌军进行白刃格斗,歼敌60余人,三泽金夫被我军击毙。有一股鬼子逃进芦苇荡,我军发起火攻。战至拂晓,敌援军大部被歼。

这次战役中,新四军第一师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声东击西、出敌不意、预先埋伏、打敌要害的战术,全体指战员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共歼灭日军465人,活捉24人;歼灭伪军483人;摧毁碉堡53座;缴获步兵炮和大批武器弹药。

捷报传到延安,陈毅发来嘉奖电:“车桥之役,连战皆捷,斩获奇钜,发挥了我第一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在《抗战八年来八路军新四军》一书中指出:在抗战史上,这是1944年以前,在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最多的一次。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的消息,“苏北新四军大捷,收复车桥”,盛赞“我粟师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

■记 者 徐 薇 通讯员 成 静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