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赏心悦目话淮亭

赏心悦目话淮亭

发布时间: 2023-02-20 09:38  关注度:1976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亭易建,也易塌毁。因此,历代能保存下来的亭可谓凤毛麟角。就淮安而言,真正的旧亭遗构也是屈指可数。但幸运的是,淮安历史上许多知名的亭,借助诗文得以留诸后世。淮亭作为淮安园林山水中的“诗眼”,飘溢着文学的馨香,沁人心脾,流传后世。

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亭易建,也易塌毁。因此,历代能保存下来的亭可谓凤毛麟角。就淮安而言,真正的旧亭遗构也是屈指可数。但幸运的是,淮安历史上许多知名的亭,借助诗文得以留诸后世。淮亭作为淮安园林山水中的“诗眼”,飘溢着文学的馨香,沁人心脾,流传后世。

●亭者停也

北宋景祐三年(1036),因支持范仲淹改革,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他走水路赴任,一路上赏景会友,并将自己的行程写成《于役志》,开创了日记体这一新文体。在淮安期间,他多次与友人在亭中饮酒、下棋、赏荷、纳凉乃至住宿。

image.png

湛 亭

6月12日黎明,欧阳修出发到楚州城(今淮安),在西仓停船,和余靖等一起在仓亭饮酒。18日,与杨察、高继隆、 焦宗庆在水路院东亭喝酒、赏雨。20日,杨察来相会,两人来到西仓北边的偃上亭乘凉。22日,欧阳修和田况在北辰泛舟游玩,和杨察相会,三人一起喝酒。晚上在仓亭住宿。27日,欧阳修与楚州知州陈亚、杨察、朱公绰在魏公亭喝酒、赏荷。晚上,乘船来到楚望亭。陈从益从开封来到楚州,和欧阳修在船上相见。秀才陈策从开封来到楚州,夜里和欧阳修在楚望亭相见。

image.png

御碑亭

通过欧阳修的文字,我们可以得知亭不仅可以作为行政单位用房,还可以作为驿所旅舍,这种亭里有住处,有围墙,甚至有楼房,官员可以办公,行旅们可以在这里住宿休息。

除了这种官方、长途的“高配版”,还有建在乡间道路上“平民化”的亭子,专供往来行人休息之用,称为“路亭”。河下莲花街东西两头均有茶亭,东曰慧照,西曰永裕。相传慧照亭为莲花街居民吴昆山建的一座方亭,并“悬灯于壁”,故名“慧照亭”。后慧照亭毁于火灾,清咸丰年间河下人林德川捐款重建。“夏施凉茶,冬施姜汤,晚以路灯照人行,并备小灯(笼)数十盏,上书‘借去还来’”,每当“阴晦雨雪,行人行道旁者,予行人携之去”。慧照亭“悬灯于壁”是淮安至今有记载最早的路灯装置。

●亭者景也

亭在园景中是一个“亮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以其玲珑美丽、丰富多彩的形象与园林中的其他建筑、山水、绿植等相结合,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在园林高处筑亭,既可仰观,又可供游人浏览全景。河下盐商杜首昌的绾秀园就将挥麈亭建于园内假山之上,他在词作《五彩结同心·集绾秀园》中写道:“三峰削,直插崔嵬;亭高旷,帆来鸟去,俨然画里登台。”绾秀园的天心水面亭远探于管家湖湖心,夜间可与明月、倒影做伴。

image.png

枚亭

临水处筑亭,则倒影成趣。清代河道总督府即清晏园,“近南辟有荷池,中有石亭一围,栽细柳如丝,红桥十余丈,蜿蜒曲达水亭……夏时荷开最盛,尤觉别有天地”。

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河下盐商程易的寓园以假山叠洞进入,园中水池宽阔深邃,其上架十丈红桥。假山之间峰回路转,建有翼然亭。坐亭中,“此身宛在翠微间,石磴萦纡竹林环”。亭边种夜百合数株,“水榭朝天护,山亭夜合香”。亭下松棕竹石,有狮子盘空矗立,势若拏云。

image.png

名人亭

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既含蓄又平添情趣。开清代淮安一代文风的邱象升、邱象随兄弟家住山阳(今淮安区)西长街,宅后有桐园,中构纯石假山一座,曲榭回廊接荷池,建有玉蕊亭,绿竹环绕,俏立花圃,有人写诗赞其“梧竹阴阴洞壑藏,珠帘小阁晚生凉”。

image.png

春风亭倒影

亭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撰联题对点景之地。如明工部分司内的寄寄亭,明内阁首辅李东阳过此题句:“寄寄亭中寄此身;此身真作寄中人。”为一时所诵。还有清晏园中的湛亭,由河道总督李宏所建。道光十三年(1833 ),麟庆任河道总督。他在池中湛亭上题匾额曰“水木清华”,亭柱上的“云影涵虚,如坐天上;泉流激响,行自地中”的对联也为他所书。山子湖上的爱莲亭四面皆种荷花,明清之际诗文家阎修龄题联:“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吸引众多文人士子乘舟渡渔梁,穿荻港,沿荇田而来,赏荷消暑,谈诗论文。

●亭者情也

以亭追思先贤。如淮阴的韩亭、枚亭、步亭,就是为纪念汉代军事家韩信、汉代辞赋大家枚乘、吴国孙权时的丞相步骘三位乡贤而建。宋人曾有诗道:“韩枚步骘建三亭,故显当时将相名。遐想古人兴废事,乃知英杰此中生。”淮安人杰地灵,诸如此类的亭子不胜枚举。如著鞭亭为纪念闻鸡起舞、志在北伐的祖逖,米公亭为纪念“凡涟地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今人在淮安区城市主干道上建名人亭,八面,每面均刻有淮安历代名人浮雕,分别是韩信、梁红玉、关天培、吴鞠通、吴承恩、枚乘、边寿民和赵嘏。

image.png

慧照亭碑仅存亭字

以亭北望中原。南宋时,朝廷为宁息边衅,与金签订以淮为界的屈辱和议。宋在盱眙第一山建岁币库,储放每年奉送金国的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往来贡使不绝。地方官在驿馆翠屏堂外建飞步亭、北望亭等。南宋诗人登上北望亭,望着沦丧于金人的中原,心情沉痛复杂。“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东南第一山。”(戴复古《盱眙北望》)读罢令人心酸落泪。

以亭护碑颂恩。淮安是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清康熙、乾隆帝多次南巡到淮安视察,也因此留下诸多御笔题字。康熙十一年(1672)南巡过淮,临董其昌《龙虎台赋》,当地官员勒石,在淮安西门外的淮阴驿,建御诗亭安放(此碑尚残存两块,存放于勺湖碑园内)。乾隆十六年(1751)南巡过淮,赞美淮安民情士风的七律一章,被勒石立亭树于萧湖韩信钓台斜对面码头边。此外,还有清晏园中的御碑亭,保存了13通清朝皇帝赐给高斌、高晋、白钟山等河督的御碑真品。

以亭感念师恩。清乾隆初年,淮安名士阮学浩辞官回乡,在山阳勺湖畔建勺湖草堂,授徒讲学。由于草堂士子科举中榜率很高,一时声震左右郡县,勺湖草堂一跃成为江淮地区最好的书塾。乾隆三十九年(1774),黄河老坝口决口,水漫淮城,草堂毁于水。两年后,阮先生的学生荆五峰来任淮安知府,寻其旧地,恢复草堂原貌,增葺春风亭、瓣香书屋等。淮安士子在习习春风中登临斯亭,怎能不感怀这段师徒佳话?

■特约撰稿 朱天羽 文/图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