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拥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包括红色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对于丰富中国革命历史资料、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所梳理的文献,包含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中国革命发展及国家建设的所有淮安红色文献,共86本。
从淮安红色文献的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历史资料”“英雄人物故事”“周恩来资料”和“革命剧文”这四大类。还有一些相对零散、不易分类的文献,统一将它们归为“其他”这一类别。在这些红色文献中,“历史资料”占比最多,共有37本,约占总数的43%,这足以看出淮安学者对研究革命历史的重视。其中主要是淮安各个地区的革命斗争史料和党史资料,如1999年沈炳义、徐文俊主编的《涟水革命斗争史》,1983年中共淮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写的《淮安党史资料·第一辑》。淮安作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有关他的资料非常丰富,“周恩来资料”共出版过18本,在红色文献中占比为21%。这些文献记录了周总理与淮安的故事和学者们对他的相关研究,例如1991年王日华主编的《周恩来故乡淮安》,2018年杨亚军主编的《周恩来研究·第6辑》。占比第三的文献类型是“英雄人物故事”,共有16本,占总数的18%。该类文献主要记录了一些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例如2008年中共淮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写的《李干成纪念文集》。占比最少的,是由革命事迹改编而来的剧文,只有4本,占比5%。如1974年江苏淮阴师范函授教材编写组编录的《革命样板戏》。剧文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播功能,红色文献中有关革命剧文的稀少,反映了淮安红色文化的传承力度有待加强。其他不易分类的文献有11本,占总数的13%。这些红色文献,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淮安的红色事迹,体现了学者们对革命文化的深入研究,对淮安红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献出版的时间来看,每个时期都有它不同的阶段性特色。1949—1956年,这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的建设还在探索阶段,对红色文献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因此,这一阶段淮安地区并没有红色文献出版。到了1956—1966年,有一部分学者察觉到了红色文献的价值并对其进行编撰,红色文献的研究到了起步阶段。这个时期出版了5本,以英雄人物故事为主,如1960年李广涛著的《淮阴八十二烈士》。再到1966—1976年,共出版2本。分别是关于英雄人物故事与革命戏剧的文献。在1978—1982年,共出版5本文献,类型都为历史资料,如淮阴地区革命回忆录编写组编写的《淮阴地区革命斗争史料·上集》。1982—1993年,文献的出版数量大幅度上升。出版28本文献,约占总数的32%。其中主要包含历史资料及周恩来资料两种类型,如1989年中共淮阴市委党史办公室主编的《淮阴革命斗争大事记》。从1993年到现今,此阶段出版文献数量最多,达到41部,约占总数的48%。这一时期文献种类多样。除了这几个时期出版的文献外,还有5本出版年代不详的文献,多为历史资料。
淮安红色文献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色,对淮安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杨 颖 黄舒洁
上一篇:堂子巷砖石水码头
下一篇:明代淮安籍大将周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