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年新春,笔者二人讨论明朝淮安籍状元丁士美的诗作。在查阅清朝吴玉搢辑《山阳耆旧诗》时,发现丁士美诗作后面是周于德的诗作。周于德这个名字引起高求志的注意。因为高求志曾参与编辑家乡湖南祁阳的《浯溪摩崖石刻》一书,其中收有“淮阴将军周于德”的诗碑拓片一张。原来,丁士美、周于德都是明朝淮阴人,而且年龄相仿。这引起了二人考证周于德的兴趣。
浯溪摩崖石刻中周于德的题诗是《浯溪》:
南征冬尽浯溪路,自笑浮名适自误。扰扰风尘岁月忙,飞飞雨雪关山度。漫翁诗史鲁公书,万仞磨崖玉不如。唐室君臣留断案,江干草木藉吹嘘。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奉敕镇守广西、征蛮副将军、前军都督,淮阴周于德题。
诗末注明了写诗的时间,即公元1555年。首句“冬尽”二字,点明了季节。
清代乾隆《浯溪新志》卷三“崖石题名”中记载:“嘉靖乙卯冬闰,淮阴周于德使广右,携九子尺、史、吏、文、足、久、艾、羡,全家登此书。”这就是解释周于德在浯溪崖壁题诗的缘由:那年周于德受朝廷所派,南下镇守广西并征蛮,他带着全家人包括九个儿子(《浯溪新志》中只记有八个名字),经过浯溪时,欣然命笔题诗。
从这方石刻可以看出,周于德的诗作水平很高,书法也是飘逸凌厉、雄劲沉稳、功力深厚。
笔者查阅大量史料寻找这位将军的踪影,包括甄别了与他同名甚至同是武将、同一时代的几个人。查实他现存诗作八首、文章一篇。
清《山阳耆旧诗》中收存了周于德四首诗。诗前有小传,诗后有附注。其中《平乌剌江》也收录在清《在园杂志》中,此诗反映了周于德在广西(含今广西周边云南、贵州、湖南、越南等地)征战的艰难与豪气。清《山阳诗徵》卷七中辑录了周于德七首诗,除了《山阳耆旧诗》也存的四首,另有三首,置于上四首之前。除了以上八首诗歌,《万历淮安府志》卷六中还存有周于德的一篇文章,题为《胡文定公祠碑记》。查到《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七(人物·列将传)中有“周于德”条。
根据多种史料,整理出周于德的大致生平:
周于德,号兰墩,生卒年不详。生于习武世家。他家从高祖曾祖以来,都以功名而显贵。他的父亲周正,开始做了淮安府学的秀才,后来也承袭了祖辈的军职,当指挥同知。周于德起初也是淮安府学的秀才。正德二年(1507年),他跟潘埙、蔡昂等同乡共赴应天乡试,潘、蔡中举,后来相继中进士。周于德落榜,便弃文习武,十七岁就承袭担任大河卫指挥(正三品)。嘉靖十四年考中武进士,淮安记载武进士是从这年开始的。而他那榜的武状元章黼也是山阳(今淮安区)人。之后周于德担任福建都司(正二品)。他听闻父亲去世,就急切跑了七天,赶回家办理丧事。丁忧后,他任靖州参将。他非常精心、勤苦、严明、公正,所以百姓编有“八政之歌”来赞颂他。转而负责漕运,晋升为右军都督(正一品),担任江淮等地方的总兵官(正一品)。因为有功,晋升为南京前军都督(正一品)。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侵犯浙江和留都南京,史称“嘉靖倭乱”。《天启淮安府志》等记载:那年周于德统领大军负责保护粮运,击退了倭寇,保全了漕运,因而嘉靖三十四年冬调任广西镇守(总兵官,正一品)、征蛮副将军。《明史》、明《嘉靖东南平倭通录》等史籍也提到了周于德在抗倭中的一次战败:五月,倭寇合势犯苏州、陆泾灞及娄门、南京。都督周于德引兵来援,一战而败。镇抚苏宪臣被杀……
当时,广西瑶、壮等少数民族起义作乱已经很久了。周于德采取安抚和剿灭两种办法,取得了很多功绩,广西官民都很感激他,将他当神一样供奉在崇报祠里。后来他再次回到南京任左府都督(正一品)。最后退休,皇上照例赠予荣禄大夫的头衔。七十七岁时去世。他著作有《兰墩诗稿》。他的儿子周尺也考中了武进士,周尺的儿子周天禄考中了武举人。
作为武进士出身的一品大将,著有诗集,留有文章,是难能可贵的。通观周于德所存的诗文,多夹述夹议,抒情与写景交融,词句妥帖,对仗工整,情境开阔,感情丰沛,意兴浓烈,品位很高,也体现了他的务实作风和高雅情怀。
当下极少有人知晓周于德,史籍中也没有收录周于德的《浯溪》诗及书法,而今偶然发现,并由此让当代人从历史尘沙中重新认识文武双全的周于德,实有意义。
■丁祖宏 高求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