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从寒门举子到封疆大吏:吴公祠里的逆袭密码

从寒门举子到封疆大吏:吴公祠里的逆袭密码

发布时间: 2025-07-15 09:40  关注度:245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王卫华
导读:清代共有9个可以称为封疆大吏的总督,即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吴棠担任过其中两个总督,足见其能力不凡。不过,他只是举人出身,不是进士出身,能担任总督这样的高级别官员实属难得。

在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内,有一座吴公祠。吴公即指吴棠,清代一位苦孩子出身的封疆大吏。

吴棠,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江苏盱眙人。据说,他的父母是卖豆腐的,家境贫寒。据《淮阴市志》记载,其“家奇贫,不能具膏火”。也就是说,其家中已经穷到没有钱买灯油,晚上只能借助月光、雪光读书。他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江南乡试中考中了举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被授淮安府桃源县令,清咸丰元年(1851年)调任淮安府清河县令,清咸丰二年(1852年)代理邳州知州,清咸丰十年(1860年)代理淮海道道台,接着任淮徐道道台、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清同治二年(1863年)任漕运总督,次年代理江苏巡抚,清同治五年(1866年)调任闽浙总督(正二品,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衔),清同治六年(1867年)调任四川总督兼署成都将军。

清代共有9个可以称为封疆大吏的总督,即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吴棠担任过其中两个总督,足见其能力不凡。不过,他只是举人出身,不是进士出身,能担任总督这样的高级别官员实属难得。

有人会提起一个民间传说。

吴棠任清河县令时,有一天,有一位满族官员的官船路过清江浦并靠岸,吴棠让下属持自己的名帖送去三百两银子。不料,下属误打误撞,竟将银子和名帖送到了运送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惠征棺椁的船上。

收到吴棠的银子,惠征的女儿十分感激,自此将吴棠的名字铭记在心。而惠征的女儿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吴棠担任漕运总督后,有人上书举报他贪污。当奏折被送到慈禧手中时,她立即想起吴棠当年雪中送炭的事情,于是她提笔批示将吴棠升官一级。那人再次举报,她又将吴棠升官一级。再举报,她再升。如此三次,那人终于不再举报。

还有一种说法是,吴棠修建清江城时,将文庙(孔庙)建在城外,将武庙(关帝庙)建在城里,因此,有人举报他“文武倒置,意在犯上”。那人一连举报了三次,但慈禧念吴棠当年雪中送炭之恩,不仅没有处罚他,反而将他连升三级。

当然,这只是传说。

据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贡发芹考证,惠征病故时,慈禧正在宫中,并没有时间扶柩还乡。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慈禧垂帘听政时,吴棠已官至从二品的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由此可见,吴棠的仕途升迁与慈禧关系并不大。

那么,吴棠的仕途升迁与谁有关呢?

最近,笔者读到贡发芹的文章《中国翻译界泰斗杨宪益:真名士自风流,他是真正的“大家”》,从中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杨宪益的高祖父杨殿邦(1773年—1859年),字翰屏,号叠云,安徽泗州招贤里人(今江苏盱眙县鲍集镇梁集村)。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杨殿邦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接着,他担任过顺天乡试同考官、河南乡试正考官、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兼顺天府尹、山东乡试正考官、贵州按察史、山西布政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仓场总督兼户部侍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他来到淮安出任漕运总督。清咸丰年间,他在扬州邵伯镇阻击太平军,因战败被罢官,后在军中戴罪作战,清咸丰九年(1859年)卒于军中,恤赠太仆寺卿。

贡发芹在文章中写道:“杨殿邦与吴棠是同乡,又是吴棠的长辈,因此对吴棠关爱有加。吴棠五次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其中三次住在杨殿邦府上。杨殿邦将吴棠‘招留京邸,饮食教诲,日课诗文,并勖以远大之学’。”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会试时,同考官已将吴棠的答卷作为优秀答卷呈送给主考官,但主考官未予认可。名落孙山后,吴棠留住在杨殿邦府上,准备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科会试。这次,吴棠的答卷又被呈送给了主考官,但仍然未获认可。接着,吴棠又折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会试。不过,清代有一项名为“大挑”的选官制度,即对三次未考中进士的举人,由吏部进行考察,考察结果为一等者可以授官。吴棠以举人大挑一等,得道光皇帝召见,奉旨以知县用,先在江南河道总督府候补。当时的江南河道总督为杨以增,而杨殿邦为漕运总督。杨以增驻扎在清江浦,杨殿邦驻扎在淮安府。两人曾同在翰林院和贵州为官,都是林则徐的好友,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吴棠在杨以增手下候补两年就被杨殿邦“招入节署,习吏事”。又过了两年,经杨以增举荐,吴棠由候补知县改为实授知县。所以,吴棠一直视杨殿邦为恩师、贵人。

杨殿邦有一子杨鸿弼。杨鸿弼有子八人,除老二、老六、老七年少夭折,其他分别是老大杨士燮、老三杨士晟、老四杨士骧、老五杨士琦、老八杨士骢。此五子发奋读书,创造了“五子登科”的佳话:老大杨士燮为光绪甲午进士,老三杨士晟为光绪壬辰进士,老四杨士骧为光绪丙戌进士,老五杨士琦为光绪壬午举人,老八杨士骢为光绪癸巳举人。老四杨士骧为这一代官阶最高者,他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直隶总督,清宣统元年(1909年)卒于任上,赠太子少保,谥文敬,其墓在今淮安区石塘镇许王村高小组,墓碑上书“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杨文敬公之墓”字样。

杨家故居,现在人们一般称之为杨士骧故居,坐落在淮安区更楼东街,是杨士骧的祖父杨殿邦于清道光年间购置的宅院。

■特约撰稿 王卫华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