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破译“密钥”,让“千篇一律”变“三十六计”——淮安村集体增收路径调查⑧

破译“密钥”,让“千篇一律”变“三十六计”——淮安村集体增收路径调查⑧

发布时间: 2025-11-21 10:04  关注度:240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这个群体就是带领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的村党总支书记。他们不受困于村庄的先天条件,立足村情,把普遍存在的发展难题转化为独具特色的增收路径,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带领村民蹚出致富路。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在淮安,有一个特殊群体正奋力破译村集体增收的“密钥”。

这个群体就是带领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的村党总支书记。他们不受困于村庄的先天条件,立足村情,把普遍存在的发展难题转化为独具特色的增收路径,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带领村民蹚出致富路。

致富路上“冲在前”

领着村民干,带着大家富——这是一群一线攻坚的实干家。在增收路上,他们冲在前、干在先,敢试敢闯,破难题、找出路,绘就了富民增收新图景。

洪泽区新淮村党总支书记贺庆贵,任职11年来,深耕塘口资源,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居全镇第一。新淮村三面环水,本该靠水吃水,但4168亩养殖塘口一度效益低下。凭借丰富的养殖经验,他先以自家塘口做试验,引进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成功后迅速向村民推广。试水成功后,他将收益持续投入集体塘口的水系改造提升。2023年,该村联合区资产公司,把洼地、零散塘口整合成111亩标准化池塘,当年流转费亩均增加1400元,租金收益达28.86万元。2024年,加上整合湖区1153亩滩涂的发包收益,新淮村村集体收入逾220万元,较上年实现翻番。

面对“退养还湖”带来的村集体增收压力,金湖县于沟村党总支书记华吕春蹲在塘埂上琢磨出了新路子:回收荒塘、洼地、庄台边角地,规模化种植经济杨树;创新推出“利润三七分成”机制——集体出树苗、提供技术指导,村民负责日常管护,卖树收益集体拿七成、村民得三成,极大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如今,全村2.5万株杨树年均收益达20万元。他还带领村“两委”收回到期集体农田进行自主经营,由村干部带头耕种160亩土地,2024年实现种植收入约55万元,并带动近60户农户通过务工增收。

淮安区沿荡村党总支书记刘春志,用“拼拼图”的韧劲整合资源。2014年,针对村里20多个小塘口效益低下的情况,他带领村“两委”成员揣着卷尺奔波3个月,把2680亩零散水面连成4片大水面,其中“中心塘”面积达1290亩。面对“这么大的水面谁能包得起”的质疑,他力排众议,通过省产权交易平台公开招标,吸引8家客商竞价,最终成交价比周边均价高出一倍多,年租金达154万元。

各施所长“深挖潜”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自然不同。村党总支书记们深知,因地制宜,方能五谷丰登。他们结合自身特长和村庄实际精准发力,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涟水县新港北村党总支书记唐明亮,凭借任职前在企业的工作经验,把市场化思维融入乡村治理。他注册物业公司、农业公司,以市场化方式承接服务、签订合同,让村集体收入合规、可追溯。他积极对接市场资源,联系正大集团探索林下养鸡模式,借鉴隔壁喻集村经验试种大蒜,还计划把20亩闲置土地改造成篮球场承接市级篮球联赛,村集体经济红红火火。

涟水县范荡村党总支书记范家金,曾在无锡电动车企业任高管,回乡后把企业化管理思维带到乡村发展中。他推动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以530亩土地入股江苏农垦,采用“保底租金+收益分成”模式,由企业兜底种植风险。他整合3个豆制品加工大户,注册“南小千”区域品牌,实行统一提供原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市场开拓“三个统一”,2024年豆制品毛利润达35%。多渠道发展让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十几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超百万元。

淮安区头桥村党总支书记纪效荣,靠人脉资源和精细化管理让水面资源变现。凭借早年从事养殖业积累的丰富人脉资源,他建立“养殖户—经纪人—批发商”微信社群,实时发布价格信息,促成200万元订单。针对塘口发包粗放的问题,他创新“资格预审+公开竞价”机制,要求投标人提交详细的养殖规划并缴纳20万元保证金,1800亩南片塘口年租金从53万元提升至148.5万元。

因势利导“出巧劲”

发展乡村经济,不能硬拼蛮干,而要因势利导“出巧劲”。善借政策东风、用足区位优势、深挖资源潜力,只要走对路子,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效果。

洪泽区唐圩村党总支书记徐成柏,抓住高标准农田改造机遇,让“水窝子”变成“高产田”。唐圩村紧邻白马湖,土地肥沃但地势低洼,小麦水稻只能种一季,一亩地租200元都没人要。徐成柏带领村“两委”自筹资金,加上政府补贴,修建排水设施、平整土地,多年来持续推进土地整治。如今,村里近2000亩土地、50亩水域完成高标准改造,租金上涨到每亩1500—1600元,仅资源发包一项,村集体每年稳定收入近200万元。

金湖县牌楼村党总支书记高飞,巧借毗邻金湖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借地生金”。他主动对接金湖经济开发区,以“临时代管+柔性开发”的方式,接手100—150亩闲置边角地,清理平整后发包搞种植,年增收7.5万元。他还带领村里承接开发区秸秆禁烧巡查、环境卫生管理、征地矛盾调处等社会化服务,年增收约50万元。2024年,牌楼村集体总收入近1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6万元,为土地资源受限地区提供了“无地也能富”的示范样本。

村党总支书记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他们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关乎村庄的发展方向,连着村民的柴米油盐。淮安这些村党总支书记的增收“妙招”,没有复杂的理论,却充满务实的智慧;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却有着持之以恒的韧劲。正如村里的老人们所说:“有这样真心为群众办事的好书记,乡村振兴的路肯定能越走越宽。”

■记 者 唐筱葳 王 舒 吴海涛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