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南京写字楼里的手游开发者,到洪泽湖畔在泥水里摸爬滚打的“蟹二代”;从对养蟹一知半解的艺术生,到打造“傅氏大闸蟹”品牌的新农人——傅倩倩用十年时间,在传统蟹业中闯出新天地,让洪泽湖的蟹香伴着新思维,飘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2014年,刚从扬州大学艺术专业毕业的傅倩倩,在南京某游戏开发公司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让她这个从小生活在渔船上的孩子很不适应。“我觉得自己不属于大城市,我想回到家乡。”于是,她毅然辞职,回到老家盱眙县管仲镇芮圩村,跟着养蟹30余年的父亲从头学起。
傅倩倩是有备而回。她摸清了传统蟹业的痛点:父辈“靠经验养蟹,靠批发走量”的模式,既难保证品质稳定,利润空间也有限。“要让洪泽湖大闸蟹走出‘低价内卷’的困境,就得换种活法。”傅倩倩的心中悄悄埋下了“新思维”的种子。
从哪里做起呢?挑蟹。傅倩倩学得格外认真。从分辨蟹的活力到判断蟹黄的饱满程度,她跟着父亲泡在蟹塘、守在分拣台,把每一个细节都记在心里、反复琢磨。为了掌握扎实的挑蟹本领,她先挑后蒸,蒸了几百斤蟹,以验证自己的“火眼金睛”。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练就了“一看便知蟹品质”的本领。客户都夸她不但外貌“赛西施”,挑的蟹也称得上“蟹皇后”。
2016年,傅倩倩率先从销售端“破局”。她先在微信朋友圈进行推广,主打“高端精品”和“包退包换”——若外地客户收到有质量问题的蟹,拍个视频就能退换。这份底气,来自她对自家产品的信心。而“一对一”的贴心服务,也让她慢慢积累了第一批忠实客户。3年后,当微信私域的利润足以覆盖房租时,傅倩倩在盱眙开设了首家“傅氏大闸蟹”高端专卖店,大胆打破“按斤卖蟹”的惯例,按蟹的规格和品质“按只定价”,4两母蟹单只卖到120元。起初,不少客户不理解,觉得“太贵”。但傅倩倩自信地说:“店里每一只蟹都会获得客户的认可。”
为了守住“好蟹”的底线,傅倩倩在养殖端也下足了“笨功夫”。她利用1100亩自然水域,推行“仿野生喂养”模式——蟹苗自然觅食,只在快速生长期投喂1—2次鲜活鱼,坚决杜绝药物。这种养殖模式导致亩产只有60—80斤,远低于传统塘蟹的350—400斤,成本和风险都更高,但蟹肉却带着自然的清甜,没有一丝土腥味。“顶级大闸蟹,清蒸时不用放葱姜蒜,也能吃出鲜香味。”她说。
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对自身的严苛要求。现在,傅倩倩的客户遍布上海、南京、天津、成都等城市。“很多客户只认可我们的货。”她说,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必须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她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蟹塘日常:清晨的洪泽湖波光粼粼,蟹农忙着捕捞;分拣台上,她仔细挑选每一只蟹,讲解分辨技巧……没有花哨的营销话术,只有真实的养殖场景和专业的知识介绍,一条展示养蟹日常的视频,播放量甚至突破100万次。“我不想搞价格战,只想让大家知道,傅氏大闸蟹好在哪里。”她说。如今,她的短视频账号粉丝越来越多,不少客户都是看了视频慕名而来。
傅倩倩的野心不止于“卖好蟹”。2021年,她成立食品公司,研发蟹黄汤饺、蟹黄馄饨,想拉长蟹产业的市场周期。“我想把洪泽湖的所有好东西都整合起来。”她还计划在更多城市开设连锁店,将大闸蟹、小龙虾以及其他农产品打包推广,甚至开发蟹塘文旅项目,让游客来洪泽湖看蟹、吃蟹、体验养蟹乐趣,打造“养殖+加工+文旅”的融合业态。
十年深耕,傅倩倩不仅让“傅氏大闸蟹”成为洪泽湖的一张名片,更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曾经负债累累的农户,如今每亩地能多赚上千元;不少养殖户的子女也受到她的影响,要么回乡创业,要么在外地搞销售。“农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肯用新思维,老行当也能焕发生机。”站在洪泽湖畔,看着满塘的蟹苗,傅倩倩的眼神中满是笃定。她知道,以后的路还很长,洪泽湖的蟹香,会伴着她的新想法,飘向更远的地方。
■记者 金海洋,通讯员 靳凯 王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