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英烈雄风,铁血丰碑——于兆文与《大胡庄·1941》

英烈雄风,铁血丰碑——于兆文与《大胡庄·1941》

发布时间: 2021-05-30 09:51  关注度:419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导读:大胡庄战斗虽已过去了整整80年,但淮安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这段沉重而伟大的历史不仅是矗立在新四军军史里的一座血肉丰碑,更是淮安儿女心中永久的精神丰碑。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深入扎实开展,全市上下要以《大胡庄·1941》正式出版和纪念大胡庄战斗80周年为新的契机,学好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战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新四军三师将士子女代表和各界人士参加了《大胡庄·1941》在淮安的首发式和座谈会

001.jpg

你写《大胡庄》,

写中华民族五千年岁月中的血火岁月:

决战光明与黑暗。

《大胡庄》是从民族战场上开凿、剪裁、

托举起来的一方战场,

战场上建筑无名烈士墓。

墓园与战场生命一体。

埋着血肉,

埋着记忆,

埋着呐喊。

埋着品格,

埋着灵魂,

埋着信念。

——赵恺《建筑者——致于兆文》(节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一本书,还原一段悲壮历史,一座城,致敬一个英雄群体。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毅评价《大胡庄·1941》:此书是淮安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打造的文艺精品之一,也是全市上下加强党史军史学习的生动教材。大胡庄战斗虽已过去了整整80年,但淮安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这段沉重而伟大的历史不仅是矗立在新四军军史里的一座血肉丰碑,更是淮安儿女心中永久的精神丰碑。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深入扎实开展,全市上下要以《大胡庄·1941》正式出版和纪念大胡庄战斗80周年为新的契机,学好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战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淮安区委书记张笑说:因为种种原因,“大胡庄战斗82烈士”的英雄事迹至今还不广为人知。还原历史、告慰先烈、传承精神,一直也是我们牵挂在心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值此大胡庄战斗发生80周年之际,经过精心创作,长篇小说《大胡庄·1941》正式出版发行,我们得以再次重温这段革命历史,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深刻感悟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甘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说:2021年是纪念大胡庄战斗80周年的重要时刻,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大胡庄·1941》的面世,可以说恰逢其时,是对大胡庄82英烈的致敬和纪念。小说从1941年正月里的一声枪声写起,将大胡庄革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逐渐意识觉醒、顽强抗争、成长壮大的故事娓娓道来,以平民化的小切口、低视角将苏北老区革命斗争史和新四军二连的英雄史诗融于一体,凭借精巧的构思、生动的叙事、简朴的文笔,描绘了一场新四军战士们敌众我寡、前赴后继、背水一战的历史战斗。在跨越时空的叙述中,作者带我们亲临大胡庄惊心动魄的遭遇战现场,每位读者都会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伟大理想信念牺牲自我的无畏精神和动人力量。

还原一段悲壮历史

《大胡庄·1941》以抗战时期“大胡庄战斗”为背景,将轰轰烈烈的苏北老区革命斗争史和新四军二连的英雄史诗融于一体,置放于“大胡庄·1941”这一特定的时空里,将三条线索交织贯穿,引领读者走进1941年的大胡庄,在不事张扬、波澜不惊的故事陈述中,蕴含着宏大的叙事主题,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于兆文,1971年出生于江苏淮安。江苏省作协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项目签约作家。现任淮安市淮安区作家协会主席。他应邀向《淮周刊》谈了他的创作感言。

他说:这部以“大胡庄战斗”史实背景为蓝本的长篇小说,在区委区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单位以及外地部队、社团、文友的全力支持下,我一次次地东奔西走,一次次地夙兴夜寐,一次次地汲取史实,一次次地分析鉴别,先后采访上百位历史见证者和史学研究专家,大大小小10多个采访本记得满满的,要算起采访总里程,真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前前后后,我翻阅了军史、党史和各种相关的历史资料达百万字之多,有时候,一个线索要反复求证10多人,甚至20多人。尤其从日本搜集到的当年侵华日军关于大胡庄战斗的陈述回忆,以及在涟水县公安局档案馆查阅到的当年围剿我大胡庄新四军的伪军头目的供述卷宗,均为首次发现,为《大胡庄·1941》的创作提供了重要佐证。

从接受任务到创作成功,其实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夜以继日,有时候通宵达旦,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言。《天路淮军》我写到最后是腿部半月板损伤、骨髓积水,两条腿一度不能正常行走;《大胡庄·1941》我写到最后血压陡增,靠吃降压片,心脏出现严重问题,医生劝我必须静养休息。

因为这段历史太厚重了,厚重得让我一次次地仰望星空,让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信仰的力量,什么叫精神的光芒。

多个“首次”,凸显小说的价值

《大胡庄·1941》的责任编辑、江苏大学出版社总监汪再非先生用7个“首次”向我们推介了这部小说:

首次以长篇纪实小说的形式将一段尘封80年的革命历史公之于世,填补了抗战史一段空白;首次全景式还原了根据地人民抗争觉醒和大胡庄战斗的始末过程;首次将淮安地方党史、文史与新四军二连军史、战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首次发现了日本国内参与大胡庄围剿的日军回忆资料和涟水公安局档案馆中珍藏的伪军头目供述卷宗;首次查证了敌人使用步兵炮等杀伤性武器情况;首次揭开了大胡庄战斗众说纷纭的“告密者”谜底;首次披露了17名战士被俘后宁死不降英勇就义的史实……

作家于兆文其文笔简朴不失清丽,叙事本真不失生动,构思自然不失精巧,行文流畅不失感人。一段惊心动魄的抗争历史,在全书的扉页和字里行间,看不到作者刻意描摹、肆意雕琢的痕迹,却在近乎平白的叙事中,让读者在不经意间走进一个觉醒年代,走进一段烽火岁月,走进一个历史转折点。

作者通过查阅资料与反复考证,首次发现了参与围剿大胡庄新四军的日军头目是17师团54联队长,此人名叫冲静夫。据此,作者和淮安区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孙一峰通过搜寻,在日本淘到了《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书中有专门段落叙述日军对大胡庄新四军的讨伐扫荡。同时,通过寻访得知,当年参与围剿的驻涟水伪大队长李树春,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被抓,1958年在涟水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并枪决,最终作者等人在涟水公安局档案馆中找到了当年李树春的卷宗材料,以及证人王开志等人的供述材料。这些资料均为首次公开,极为珍贵,为《大胡庄·1941》的创作提供了佐证。

(来源:淮海晚报)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