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历史上有过一次大地震,那一年全国由南到北大震了一番。
清代有一本民间编年记事之作叫《三冈识略》,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董含于顺治元年(1644)动笔,历经54年,于康熙三十六(1697)始成书的。董含在顺治十八(1661)年中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名,时年36岁。不巧的是,当年他正遇上江南奏销案。江南自古富庶,岁赋也重,满清时更重。为此江南缙绅豪强历年拖欠清朝廷税银达几十万两。为此江宁巡抚朱国治造册上报,清廷按册将欠粮的社会士绅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员一律降两级调用,计共黜降1.3万余人。此案涉及到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名士,刚中进士的董含也名列其中。这样他也被黜,放归田里。从此他无意仕途,耕读自娱,遂著作等身,此书是其中一本。
此书记载,戊申年即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晚七点至九点),江南开始地震。但此地震是两越(泛指浙江、江苏)、北直(今河北)、山东、河南等五省同日同刻地震的。他记载说:地震时,江浙地区“屋宇摇撼,河水尽沸,约一刻止。翌日,遍地生白毛”。
他还特别记录了全国性大地震中的“淮凤地震”,称淮安同日地震,声若雷吼,行人如立于洪涛中。安东(今淮安市涟水县)城墙、官衙与民房一并倒塌,地面开裂出水,全城浸入深水之中。当时巢县(今安徽巢湖市)、和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泗水(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清河(今淮安市区)、邳州(今属徐州市)房屋尽毁,清河、邳州无一房幸存。桃源(今宿迁市泗阳县)、宿迁,因震死亡五六百人。宿迁境内的白祥河震出一孔,黑沙涌出。最惨当属赣榆(现为连云港市赣榆区),县民“竟无噍类”。何为噍类?就是活下来的人。
这次地震为何给淮安府、凤阳府辖区带来那么重的灾难?原来在六月十四日时淮河已发了大水,宝应、高邮两县有不少河塘溃口,淹人无数。十七日地震再来,河堤全面崩坏,洪水就无可阻挡了。当然,这次地震的中心,是山东郯城。当日戌时地震发生,受灾有济南、兖州等59地。其中沂州、郯城死伤人最多。历史上将此地震命名为山东郯城8.5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是我国东部惟一一次8.5级地震,也是中国3次8.5级地震之一(另两次为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及1950年11月18日西藏察隅8.5级地震),造成约5万余人死亡。”广州档案网等如此记载。
(本文作者:王卫华;来源:淮安区报;2017.03.01)
上一篇:老照片里的治淮故事
下一篇:从淮阴走出去的教育家胡绍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