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栗毓美的治黄新方法

栗毓美的治黄新方法

发布时间: 2022-04-03 11:28  关注度:2870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栗毓美(1778—1840年),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又号箕山,山西省浑源县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以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日生,道光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卒。

在文化底蕴丰厚的淮安里运河堤上,陈潘二公祠附近,有一座栗大王庙,香火不旺,游客不多。其实它是为历史上科学治黄、淮地受益的栗毓美所建造的寺宙。

栗毓美(1778—1840年),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又号箕山,山西省浑源县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以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日生,道光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卒。

013.jpg

栗毓美墓碑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栗毓美科学治理黄河,与淮安有什么关系啊?答案是:关系极大。淮阴区与清江蒲区之间有一条黄河夺淮故道(不能简称古黄河,也不能称古淮河,因为黄河、淮河与长江一样,从没改过名,也从不称新旧和古今)。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资料,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栗毓美任河道总督开始,经过调查研究,对整治滩面串沟隐患,十分重视。道光十五年秋,北岸原武、阳武(今原阳县境)两汛串沟分溜,刷成支河,沿堤上下40余里,处处吃紧,险情严重,栗毓美亲到工地指挥抢险。这一带堤防,原不靠河,平时未备工料,若用秸埽抢护,堤段太长,不可能全线厢修。鉴于当时滩地民房被淹浸塌,房砖颇多,认为砖与石相仿,故决定收买当地民砖,试抛砖坝抢护,计自阳武板张庄至孙家堤30多里的堤段,经40个昼夜抢修,共筑长短砖坝60余道,从而挑溜外移,化险为夷。这些老砖坝,一直保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道光十六年二月阳武三堡串沟过溜,逼近堤根,串沟宽一百二十余丈,深一至二丈,亦采用砖坝截堵串沟,不久淤为平地,效用显著。

014.jpg

里运河文化长廊示意图

栗毓美曾经多次专程乘小船考察了大河南北两岸,每次行程四十多里,发现北岸串沟积水很深,串由沟尾部已与大河联结起来,并且与沁河、武陟、荥泽诸滩的积水汇合一起,注倾堤下。堤下又没有任何防护工程,石堤南北全是水,也不能取土筑坝。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抛砖筑坝”,才能减缓水势。于是,栗毓美从老百姓那里买了一批砖块,组织群众向河里抛砖,采取应急措施,建成数十个“砖坝”。“砖坝”筑成以后,恰逢风雨大作,此时凡是支流小河,大都决口数十丈,而大堤却安然无事。从此以后,人们才认识抛砖筑坝的巨大作用。

平日,栗毓美心中有一张治水图,河道之曲直高低,河水之宽窄深浅,流速之快慢,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风雨即将到来,他立即到达险地。一旦水患发生,他又能亲自指挥抢险,将水患降服。因此,很受当地人民爱戴。在他任职五年期间,河东一带地区很少发生水灾。由于他清正廉明,勇于执法,以致触犯权贵,遭到陷害,后来积郁成疾,卒于河道总督任上,以身殉国,享年63岁。

他逝世以后,上至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对他非常怀念。当地百姓为他修了庙宇,每逢水患,便去祭祀。

清朝道光皇帝特地为他在浑源州城东南二里处修建了一座陵墓,晋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道光皇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则徐都为他写了祭文。

如今,两篇祭文碑刻都保存良好,该地人称“栗家坟”。当地人民都亲切地称呼栗毓美为栗大人,每逢清明时节,前往祭祀的游人甚多,他们怀念这位勇于革新的治河专家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栗毓美陵墓是山西省的一处珍贵历史文物,坐落在浑源城的东北隅,面对恒山,北依浑河,总面积约7740平方米。其内,建筑肃穆壮观,布局严谨对称;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汉白玉石刻,更是清陵石刻中的精品和瑰宝,被游人赞赏,专家垂青。循天峰北路北行约千余米,首先映入游人眼帘的是一座高大宏伟的砖券拱门楼,门顶正中有四个苍劲的砖雕大字:“栗氏佳域”。这就是陵园的大门——南启门。门前东西两侧,矗立着两座碑亭,亭内高达5米多的汉白玉巨碑十分引人注目:碑头盖双龙帽,雕工精妙;碑基刻江海浪,随风汹涌;底座是两个贔,屃负碑卧波,昂首南天,别有情趣;左碑刻神道,右碑勒圣旨,两碑书法,笔力雄健,刀工精湛,令人称奇道绝。

(徐忠 文/图;来源:淮海晚报)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