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百成老人指着院子里的一盘石磨说:“那就是当年磨粉的石磨,还有青砖、喂猪食槽、垫在木梁立柱下的石垫、家里现在用的门槛石,都是老屋上的物件;西边走道里还在使用的一扇旧门,就是当年新四军被服厂曾经用过的门。”
这些斑驳陈旧、历尽沧桑的老物件,像一位老者,向我们叙述着曾经岁月里的故事。
费百成(左)介绍往事
日前,笔者翻阅中共河南省党史资料丛书之《抗大四分校校史资料选编》一书时,去年夏天寻访抗大四分校被服厂的一段经历又浮上心头。
在《抗大四分校校史资料选编》中,由张一民、钱心展撰写的《抗大四分校的供给工作》文中记载:“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军的封锁,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1942年—1943年,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极为艰苦的时期。为了打败日军,渡过难关,抗日根据地军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期间,动员全校师生1000余人从江苏省淮宝县曹王庄(现为洪泽区朱坝街道曹庄村)驻地转移到洪泽湖大堤上安营扎寨,在芦苇滩上筑圩造田;在曹王庄南的赵集附近一个村庄开了一座油坊;在油坊东面不到十里的费庄,建立了一处被服厂……
我们四处打听,八方寻觅,在洪泽区蒋坝镇洪泽湖大堤边寻找到筑圩造田的地点,在赵集老街找到了油坊的旧址。然而,离油坊不到十里的费庄被服厂旧址始终扑朔迷离,让我们寝食难安。
我们想方设法联系到费庄村的相关人士,请求帮忙打听,但一直杳无音讯。
去年8月,赵集村热心人俞启华突然联系我们并告知,他已经寻访到了抗大四分校被服厂的知情人,让我们欣喜万分。我特邀俞启华、洪泽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夏宝国一行,径直踏上了被服厂的寻访之旅。
时值处暑时节,车辆由北向南在宁连一级公路上行驶。窗外,一片片稻田碧绿如茵,让人赏心悦目,轻风拂面飘来阵阵荷香,令人神清气爽。
车行至赵集村时,左转进入一条水泥道路,在俞启华的引导下行至费庄组,在洪金灌溉总渠立新闸西边不远处停下。俞启华在河堤北边一户人家向我们引荐一位满头白发、身体微胖、看上去精神抖擞的老人。经过一番交流,得知老人叫费百成,1941年生,他的父亲费香莲是共产党员。当时他家有60多亩地,每年收粮食5000多公斤,家里磨粉、养猪,家境比较富裕,他的父亲曾经在被服厂担任供销科长。
费百成当时年纪虽然比较小,但是,他的父亲后来经常谈及当年新四军抗大四分校在费庄被服厂的往事,让费百成印象深刻。
费百成边说边领着我们,沿着他家西边的一条铺满碎砖瓦砾、杂草丛生的小道,向北约200米,他用手指指着右前方的一片玉米地说:“那玉米地原来就是一处老庄台,玉米地的西边是一片水稻田。”河西边正好有一位妇女在田埂上忙碌着,费百成说,那位中年妇女西边的水稻田就是他家的老宅。当时他家与他的二爹爹费书华两家合一个大院子,两家有坐北面南的主屋、东面南北方向三间房屋、前面东西方向两间房屋。被服厂的厨房在前面两间屋里,有两个人负责做饭。费百成家在西边也是两间主屋,主屋西三间南北方向的房子,前面东西方向还有两间房屋。当时,被服厂的领导有姓侯(侯晋庭)、姓彭(彭雪松)、姓葛等,住在他家里与他父亲关系非常好,还有一部分人住在费书洪家。侯晋庭与他父亲认干兄弟,认费百成为干儿子,每次吃饭时他们就带着费百成一起去食堂。
费书华家东边有一个小巷子,巷子东边是范端明家(现在是我们站立的生产路位置),他家有土地80多亩,主屋三间、两边各两间房子围成一个大院子,前面有一间屋,在西边的两间屋子里纺纱、做袜子。离费百成家不远处的赵长宽家里,有人负责织布。还有生产服装、军帽、被子、打腿布的车间,都分布在其他农户的家里。当时,被服厂分为两个小组,一个服装组有30多人、12台缝纫机;一个制鞋组有20多人。工人中有新四军、干部家属,也有一些地方群众。本村梁殿清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制鞋组的组长,住在费香山家里,制鞋组的工作主要是打鞋帮子和上鞋底。鞋底先由制鞋组切好,然后交给地方群众纳底,每月可做军鞋3000多双。由于群众亲眼见过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暴行,人人抗日热情非常高,每天除了吃饭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每月补贴只有3—5元。待遇虽然低,但是群众个个都忘我地工作。厂里每月都会举行一次评比,大多数人都会受到表扬和鼓励,还会发一些诸如肥皂、毛巾、牙粉、牙刷之类的奖品。
当时,村上杨登山和杨登顶兄弟俩都在被服厂,哥哥杨登山是裁剪师傅,杨登顶是学徒工,学习操作缝纫机。被服厂主要生产军装,也生产少量的便装。便装由厂里师傅裁剪好,交给群众手工缝制。
在费百成家的西边费后选家,有五间房子,电话、电台装在他家前面一间房子里。
1944年,被服厂随抗大四分校前往洪泽湖西时,费百成的父亲考虑到家里的土地多走不了,后被做思想工作带走了。大概半年后,因家里的地多忙不过来,费百成的大姑又将费香莲找了回来。
据费百成老人讲述,1985年,他家从老宅(被服厂旧址)搬到现在的住处。他指着院子里的一盘石磨对我们说:“那就是当年磨粉的石磨,还有青砖、喂猪食槽、垫在木梁立柱下的石垫、家里现在用的门槛石,都是老屋上的物件;西边走道里还在使用的一扇旧门,就是当年新四军被服厂曾经用过的门。”
这些斑驳陈旧、历尽沧桑的老物件,像一位老者,向我们叙述着曾经岁月里的故事。
我们离开费百成家时,他对我们说,知晓当年抗大四分校被服厂情况的,还有一位100多岁的老人,名叫杨永贵,还健在。我们兴奋不已,于8月31日登门拜访了杨永贵。
杨永贵老人住洪泽区党校小区,由儿子、儿媳妇照料其日常生活。杨永贵头发花白,面部白皙,身材高大,语言交流顺畅、腿脚稍有不便。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沉思了片刻,便断断续续地向我们回忆当年的往事……
杨永贵1921年12月生,1941年8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村保长、盱宝区会计、淮宝县审计科负责人等职务。对于当年抗大四分校在费庄村办被服厂的相关事宜,他的陈述与费百成的回忆,除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有点差异外,其他基本相符。
当年的抗大四分校被服厂,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早已成为镌刻在淮宝人民心目中的一抹红色记忆。抗大四分校在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坚持边战斗、边教学、开展大生产运动,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载史册,必将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劲动力!
■特约撰稿 王生标 王泽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