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末口寻古

末口寻古

发布时间: 2022-07-24 11:17  关注度:4912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在淮安区新整修的荷湖公园东北入口处,竖立着“古末口遗址”和介绍“古末口”文字的两块碑,好多游人或驻足细看碑文,或站在碑前拍照留念。更有一些人就“末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相互议论着。有位年长者说:“把末口仅仅说成是邗沟的最北端,那就忽视了末口在历史上作用的重要性和多面性。”他们的话语,促使我再次去末口寻古,寻找那些散落在末口地带上的历史遗存。

在淮安区新整修的荷湖公园东北入口处,竖立着“古末口遗址”和介绍“古末口”文字的两块碑,好多游人或驻足细看碑文,或站在碑前拍照留念。更有一些人就“末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相互议论着。有位年长者说:“把末口仅仅说成是邗沟的最北端,那就忽视了末口在历史上作用的重要性和多面性。”他们的话语,促使我再次去末口寻古,寻找那些散落在末口地带上的历史遗存。

001.jpg

●充当大运河原点近两个世纪

有研究京杭大运河和淮安城市发展史的专家说,淮安是大运河上的中心城市。如果说淮安是运河上的中心城市,那么“末口”就是这个中心的原点。

著名水利专家王福林在新著《古淮水痕》中说:“古末口,自邗沟开凿引江水入淮,到明永乐十三年的1900年中,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淮安运河文化志》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黄河在今淮安市区东郊决口,至涟水赤晏庙归正河,自行裁弯取直,标志着末口水利枢纽地位消失。”

淮安文史专家祁宏说:“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不久就在山东境内开凿了会通河,北通卫河,南接泗水、黄河,从根本上改变了淮河以北大运河的格局,形成北京到杭州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至此,淮安成为极少数完整见证了邗沟肇始、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的城市之一。”“淮安就像一个轴……始终岿然不动,真正的‘枢纽范’。”如果说淮安是大运河上的中心轴的话,那么末口就是轴的原点,而且这个原点的作用是从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开始,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达1900多年,将近两个世纪。

春秋年代,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于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循夹耶(涧河故道)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史称邗沟东道。当时因邗沟底高,淮河底低,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影响航运,故于沟、河相接处设埝,因地处北辰坊,故名北辰埝(亦名北神堰),后称之为“末口”。末口,意指邗沟最末端的入淮口,也便成了这一区域的代名词。从此,历朝历代无论是向南拓展运河,还是向北开凿运河,末口连接江淮这个中心原点始终没动,直到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漕运总督陈瑄在淮安城西管家湖中划湖为河,开凿了清江浦,筑堤引水至鸭陈口进入淮河。又西移邗沟至淮安城西,并入里运河,结束了船只在末口盘坝过淮的历史,末口才完成了它长达1900多年的历史使命,逐渐湮没。

002.jpg

整治后的邗沟故道

●有着我国早期的水工建筑和水利枢纽

随着对大运河研究的深入和末口地带的挖掘,末口地段出现了堰、码头、闸(历史上称斗门)、屯船坞、坝等水工遗址。有水利专家对遗存的水工建筑研究后说:末口有着我国早期的水工建筑和水利枢纽。

堰、埭 亦称车船坝、软坝,今统称为斜坡通航设施。其建筑方法是于埭堰上下游各建有一定坡比的斜坡道,一般由土石材料或草土材料建成。《京杭运河志(苏北段)》中说:“古代通航建筑物最早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所筑的北神堰,后演进为斗门。运河上最早的埭堰是北神堰。北宋初,改北神堰为石闸,以利转运。”

王福林在《古淮水痕》书中说:“北宋时,每年自江淮运往汴京的漕粮,有六百至八百万石经末口北上。明朝初期,有一万二千艘漕船经邗沟入淮河。”由此可见,当时末口的北神堰不仅是我国古代通航最早建筑物、运河上最早的埭堰,而且发挥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003.jpg

末口新发现的宋代砖墙遗址

闸 据明代天启年间《淮安府志》载:“新城北水关,当未筑城时为石闸,今自城筑而石闸变为北水关矣。石闸即末口故址所在。”1968年,在石闸下刨取木桩,并在石闸原址处兴修穿公路的地涵,石闸以南的邗沟故道,尚清晰可见;在正闸南80米东沟头处有一座侧闸,可能为北宋初建的斗门。北宋初年,在原北辰堰淮河南侧沟、河相连接处,将北辰堰修筑为石闸,建立南、北两个斗门。所谓石闸,是用条石砌成水闸,上面架设桥面可通行车辆和行人,下面闸室两边有凹槽,可放置活动挡水板用来控制上下游水位,平时可直接通船。斗门,类似于现代船闸。

码头 2017年,在古末口周边发现一处水利建筑遗迹。经初步试掘,共发掘出4处砖墙体结构,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总占地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残存墙体高约2米,长约12米,厚1米,该墙体均使用青砖(25厘米×15厘米×8厘米)堆砌而成,有不少刻有“淮安州”字样。在地层中出土宋代至明代文物30件,有罐、钵、瓶等陶瓷器皿,还有铁铲等工具。专家结合现场出土文物,认为该遗址应为宋代之前沿用的盘粮过坝码头遗址,是一处南宋水工古遗址。最南端的两处墙体应为当时的闸坝。

屯船坞 《淮安运河水利志》载:“明代以前,今周恩来纪念馆内的桃花垠湖面为一处船坞。邗沟至末口入淮,因和淮河间水位落差较大,南来北往的船只仅在末口盘坝入淮。这样,地处末口南的一大片积水洼地就被改造成屯船坞。至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运道改由城西入淮,行船不再至末口,屯船坞也失去其作用。”

五坝 在今翔宇大道和北门大街交汇口西南侧有个“礼字坝”,在翔宇大道和楚州大道交会口西南侧有个“义字坝”,这仅是末口地带上“仁、义、礼、智、信”五坝中的两个。

仁字坝,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由淮安知府姚斌所建。位于新城东门外柳淮关(即下关),邗沟入淮口(末口)。义字坝、礼字坝、智字坝和信字坝,则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平江伯陈瑄建造。五坝在末口东西一线排开。规定漕船由仁、义二坝盘坝入淮,商船、民船由礼、智、信三坝盘坝入淮。明初,由于朝廷重视内河漕运,邗沟末口的漕运地位又显突出,每到运粮季节,有一万二千艘漕船,十二万漕军护航。

●历史上对外交往的节点

在翔宇大道与楚州大道交会口西南侧的古末口小游园内,有块“新罗坊遗址碑”。新罗坊是唐代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侨民在末口的聚居区。唐代,朝廷与朝鲜、日本等国开展贸易往来,商船必经黄海入淮河,或西去京畿,或南下长江,末口是必经之地。

004.jpg

末口扼邗沟入淮之口,为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枢纽,交通十分方便,还成为沿海一带的交通要地、政治经济中心、商贸中心,且一度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唐代朝廷批准淮安作为日本、新罗等国使团出入大唐的口岸,从630年到694年,日本先后派遣19批遣唐使,其中有16批是通过淮安到达内地的。

■特约撰稿 徐怀庚 文/图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