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大运河清口枢纽遗产区的实物例证,双金闸铁锭和水志碑

大运河清口枢纽遗产区的实物例证,双金闸铁锭和水志碑

发布时间: 2022-08-21 10:39  关注度:3656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日前,三河闸管理处高级工程师张敏给我发来了有“双金闸”字样的铁锭照片。原来,2021年洪泽湖大堤上的周桥大塘石工倒塌了一段,发现了镶嵌在石工中的许多块刻有不同字样的铁锭。应文物局要求,后在石工修复时,为了衔接石块和保持文物原状,又将铁锭放回石工墙里面去了……

日前,三河闸管理处高级工程师张敏给我发来了有“双金闸”字样的铁锭照片。原来,2021年洪泽湖大堤上的周桥大塘石工倒塌了一段,发现了镶嵌在石工中的许多块刻有不同字样的铁锭。应文物局要求,后在石工修复时,为了衔接石块和保持文物原状,又将铁锭放回石工墙里面去了……

003.jpg

铁锭正面都是阳文,其中下排左四这块有“双金闸”字样

●刻有“双金闸”字样的铁锭

幸亏张敏拍下了这些铁锭的照片,并写出《清代洪泽湖周桥大塘石工铁锭铭文解读》,发表于2022年6月《江苏水利》,记录了历史真实,传承了珍贵的水利文化遗产。

康熙二十四年(1685)初建双金闸,这样的铁锭一定会很多。后来经过不断移建、改建、重建,其石料和铁锭等构件也会随之被利用。道光八年(1826)将“盐闸”改建成“双孔石闸”,双金闸的名称得以恢复。而周桥大塘石工是道光十年至十二年修砌的。初建或改建双金闸时遗留下来的带有“双金闸”字样的铁锭,就被周桥大塘的修砌工程利用了。由于双金闸后来又有拆建、移建之举,特别是民国十年(1921)被大洪水冲毁之后,其石料和铁锭等构件散落在民间的有许多。

我家原有一块铁锭,是父亲得到并作为垫砸工具而使用的,我们当时有些疑惑,但不知道是文物。我爱人李锦兰也记得其上有“钦工”二字,可惜多次搬家,这件文物早已不知去向了。期待带有“双金闸”字样的铁锭等文物不断出现,继续丰富清口枢纽遗产区及其各个遗产点上的实物例证。

●乾隆年间重立的双金闸水志碑

近期查得乾隆年间重立的双金闸水志碑正面和背面的拓片,正面是“双金闸水志”。这“水志”就是水标尺,是标上刻度立在水中用来显示水位的木条或木桩。背面的横排大字是“御示河头”四个字,此碑是按照皇帝的旨意立在河头的。竖排小字为:“康熙四十二年改挑中河行运,志桩长二丈,碑座与桩顶相平。乾隆三十九年五月重立。”

这里面的含义就很多了。其中的关键词是“双金闸”“改挑中河”“重立”。

002.jpg

双金闸水志碑

先说“双金闸(双金门闸)”。双金闸最早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咸丰清河县志》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建双金门闸于县治之西”。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给康熙皇帝上疏:“洪泽周廻数百里,所引上流分黄之水,一时不能灌满,仍难免黄流倒灌。今再于清河县西建双金门大闸一座,并于闸下挑引河一万余丈,如遇黄河十分异涨,立起此闸,分泄归海,则淮黄会合之处又可减黄水一二尺,有裨运道。”就是说,此时的双金闸是为排泄黄河水之用的,位置在清河县治(即今马头镇旧县)之西。

再说“改挑中河”。既然是“改挑”就必须先有“中河”。中河就是中运河,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开凿的。《咸丰清河县志》记载,康熙“二十六年,开中河,自仲庄至于宿迁”。靳辅上疏:“臣先所请于清河县西仲庄创建双金门闸以泄异涨,今宜改为三丈深之单金门大闸;又于拦马河西加挑运河二千余丈,直接张庄运口;再于遥、缕二堤之中加挑中河一道,上接运口,下历桃源、清河、山阳、安东,以达于海。俾粮艘既出清口,于黄河内止行数里,即由仲家庄闸内进入中河,历拦马河直进张庄运口。此闸既泄黄涨,又能使各船避黄河之险溜;行有纤之稳程,是大有益于转漕;而各工运料亦可不至稽误矣。”

004.jpg

双金闸铁锭

“改挑中河”的时间是康熙四十二年,实施者是河道总督张鹏翮,关键措施之一是改北运口于杨庄。其时,双金闸上不仅有水志,而且有水志碑,其“志桩长二丈,碑座与桩顶相平”。

“重立”双金闸水志碑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月。然而,志书上却没有记载,其后之续载则连续反映了双金闸的变化历程。《光绪丙子清河县志》记载:“盐闸。康熙四十二年建,乾隆二十三年圮,移建旧闸迤西五十丈。嘉庆十八年复移于双金闸下新钳口坝内。以上旧闸皆拆起无存。”《续纂清河县志》记载:“双金闸。按:前志云名盐闸,道光八年改建双孔石闸,二十七年重经拆建。光绪七年,总督左文襄公宗棠,漕督杨公昌浚合词疏请移建,乃距旧闸六十丈为新闸,辛山乙向,金门各广一丈八尺,墙高二丈四尺,上裹头广二丈,下裹头广二丈,矶心围十七丈六尺,梭尖式,九年十月兴工,十六年六月竣工。”以上记载可知,从双金闸到盐闸,再到双孔石闸,由双孔到单孔,再由单孔回归双孔,前后有转换有承接,其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可以这样推断,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双金闸没有重建,而只是“重立”了水志碑。应该是水志的桩木朽坏了,重新树立了水志桩和水志碑。据《咸丰清河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九年之前,清口治水形势严峻,连王家营减水坝都反复启放了。可见盐河的泄水任务更是常态化了,水志碑的“重立”就是必然之事了。

左宗棠等人于光绪七年(1881)共同上疏移建的双金闸,到1921年,被大洪水冲毁了。1922年,民国政府聘请英国工程师莱因规划设计并主持修复的双金闸,成为中国水工建筑史上最先使用水泥胶结技术的节制闸。此时的水志就不会再用木桩了。而乾隆三十九年的“双金闸水志碑”,就是清口枢纽遗产区中双金闸遗产点上最为重要的清代实物见证了。

●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双金闸在淮阴区马头镇运河北岸的双闸村(曾经隶属过杨庄镇、凌桥乡),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遗产点,包含在清口枢纽遗产区之内。如今双金闸的功能,已经变成中运河北侧和淮沭河西侧低洼区域(凌桥大米的出产地)翻水站的出水闸了,当然也可以在干旱时从中运河进水灌溉良田。

双金闸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是因为它在清口枢纽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发挥过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闸址的多次移动和其功能的不断变化,人们很难认识它在历史上的用途和地位。如今可以看到的双金闸,是作为我国使用水泥胶接技术的最早成果被载入史册,才使得它有可视物体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点。

双金闸承载的历史,是清口治水节制黄河到运河再到盐河水位的全过程。尽管1957年淮沭新河开挖,彻底截断盐河通道,双金闸逐渐废弃,但现在保存状况良好的双金闸,依然是清口枢纽运河遗产中不可多得的水工遗存。

近期发现的刻有“双金闸”字样的铁锭和双金闸水志碑的拓片,使我们得以认识到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特约撰稿 葛以政 文/图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