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写了篇《古老的淮阴十里长街》,2005年5月8日刊载于《淮安日报》。后来有读者有些异议 。为此,笔者查阅了《咸丰清河县志》《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及1936年出版的《淮阴风土记》,并两次进行实地寻访,对清江浦十里长街有了较系统而真实的了解,今试为《淮周刊》读者还原历史真相。
2007年夏天,越河小区开始拆迁,我受淮安日报社委托,对该小区的越河街、同庆街、最东段的东长街,进行实地采访,《淮安日报》连续四周用四个整版刊登了三条街的寻访文章。我特地邀请了庞声福、王乃荣二位老人一道同行,市广播电视台记者也随行采访。2012年下半年开始,笔者受淮安电视台杨江淮先生委托,组成了一个班子,随淮安视听网、淮安广播电视报社“寻找失落的记忆”大型文化活动摄制组一行,在即将拆除的西长街进行实地采访拍摄。因此,对十里长街有了较系统而真实的了解。
铜元局大门(老照片)
明朝成化年间,从水渡口街到娃娃井转弯处,建了一段东长街。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为让十分湍急的里运河水分流,以保漕运安全,挖掘了一道越河。不久,在越河北岸从娃娃井拐弯处向西至石码头街靠近越闸处修筑了东长街的西段。之前,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负责治河的都御史王宗沐,从海神庙开始由西向东到石码头街,拆除了临河民房,用石块垒砌了河堤,后来在这道石堤上先后建造了房屋、街道,是为河北西长街。在东长街西段建成后,不久从海神庙到西圩门的一段亦已建好,于是十里长街贯通。这条古街街道很窄,宽仅4米左右,且较弯曲。路面用长条石铺就,下有排水沟,沟水排入里运河。
正因为十里长街是在不同时期分期建成,故街道弯曲不规则,随之形成各自独立的街名。从史料查证得知: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前,自清江小闸(越闸)向东至车路口称仁义洼街。再由仁义洼向东抵草湾,称大车路口街。自越闸向西抵海神庙,称小河北街,又自海神庙向西,称太平庄街,再向西称龚家路街。光绪二年,河北大街总称河北长街,具体又分东长街为双当铺街,西长街东首称录事口街,西首称永宁街。
在1921年以前,十里长街东段曾叫同庆街,西段叫阜成街。1923年淮扬徐海四属平剖面测量局所绘的《淮阴县城厢图》标示,东长街东首为水渡口大街,西首为万字口东大街;西长街东首为十字西街,西首为阜成大街。1936年出版的《淮阴风土记》总称为十里长街。此街蜿蜒曲折十华里,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因此人们又称这条长街为“龙街”。
在历史上,西长街的西段从现尚存的消防支队东隔壁的马路头巷(其时尚无淮海路)到清河路(原称引河路)是教育区,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有书院、学校、私塾,清朝时出过两位姓张的县知事,还出过闻、王二位举人,周恩来童年也曾在这里读过书。这一地段的居民家家书声琅琅,人人彬彬有礼,知礼守法。笔者走访时,在门牌为“西长西街”的一段老街,发现有一“读书巷”,访问了附近老人,老人以骄傲的神情回答说,这里早先都是读书人家,书香门第比比皆是,从无鸡鸣狗盗之事。
1997年拆除前的玉壶春酒馆
从现马路头巷向东直达水渡口这段老街,是繁华的商业区。西长街西段有座很有名气的海神庙,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乡绅方甫卿曾在海神庙内办过海神庙小学,1937年后改为永宁小学。在海神庙西有一古迹叫四公祠,是乾隆第二次南巡过清江浦时建,以纪念在淮治水督漕的四位大吏,即靳辅、齐苏勒、嵇曾筠和高斌。四公祠留有残碑,后移立在城南公园(清晏园)内。近年,在轮埠路重建四公祠。
海神庙西有一所崇实书院,该书院初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原址在里运河南岸的禹王台西,创建者为李湛亭,是驻节清江浦的河督。咸丰十年(1860年),崇实书院毁于兵火。同治元年(1862年),漕运总督吴棠为振兴清江浦的教育,带头捐款购买里运河北岸海神庙黄姓的一个废园,修葺一新,移建崇实书院于此。掌教者多为名家,其中的吴昆田(字云圃,号稼轩),曾被后人在文庙立位,每年四月二十一日祭祀。在崇实书院旧址,有乡绅张继高办过绳武初级中学。后来,高天摩在此主持成志中学,直到1949年后搬迁于解放西路,后又改名为市一中。崇实书院位于原大众塑料厂院内(西长街北面)。
沿古十里长街,古迹不少,有仁慈医院、娃娃井、耶稣堂、清真寺、水龙局、小关帝庙(又称关帝祠,在西长街宜楼巷东侧,1950年还存在)、铜元局、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程家花园原址)、万公馆、里河厅(民国时期治理苏北运河水利的机关)、海神庙……这些古迹,有的完整保存并得到修复,有的残破,有的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2007年拍摄的“三范”故居
“三范”故居纪念馆现位于越河路西面里运河边
笔者近日实地探访了十里长街的范冕与“三范”故居、程莘农旧居。东长街272号为范冕与“三范”故居,早无人居住。“三范”即范冕之孙:长兄尉曾,字耕研;仲兄绍曾,字农研;三弟希曾,字耒研。“三范”皆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笔者曾记述的“三范”史实,受到范氏在台湾后人的密切关注。程莘农旧居在东长街232号。在中医针灸领域辛勤耕耘了70个春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被国内外学者尊称为“针灸泰斗”。
2007年拍摄的程莘农旧居
程莘农故居现貌
香港《大公报》总经理尹任先青少年时代生活在东长街284号小市口老宅中。尹先生自1963年以来,曾先后8次回故乡探亲。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切接见了他,后来他数次应邀参加国庆观礼。来淮探亲期间,笔者两次在东长街小市口其侄尹文杰家中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平易谦和的前辈。2011年4月18日,我和尹文杰在香港又一次见到业已退休、95岁高龄的尹老。他于2012年10月17日在香港仙逝。
美国人家雅各1912年在东长街东圩门外水渡口东北方向,购买下徐福仁家坟地,建盖西式三层洋楼三幢、平房一百余间。院内为两进院落,北院是外侨住宅区,有林嘉美所住小洋楼一幢,南院是病房大楼和附礼拜堂的综合楼。在医院东面,教会还同时盖了敬业中学大楼。1913年,门诊所迁入新址,正式命名“仁慈医院”。
仁慈医院院长钟爱华住处
2012年,笔者随“寻找失落的记忆”摄制组一行,在即将拆除的西长西街57号见到了时公馆女主人、77岁的时蕙老太。这是一栋四进明清式样的古建筑,早年人称“时公馆”。时蕙老太告诉我们,时家与清河知县万青选家、周恩来家是亲戚关系。时蕙的曾祖母是万青选的女儿、周恩来的六姨妈。时公馆是当年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与陈家花园(周恩来继母陈氏的娘家)、万公馆(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的宅邸),在这条街上一字排开。时公馆20多间的四进院落,我们寻访时基本格局尚存,院落结构和淮安区周恩来故居很相似。遗憾的是,陈氏花园、万公馆均已荡然无存。
时蕙老太展示万晓庵画作
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漕运路(又分漕运东路、漕运西路)。2002年,河北路改称漕运路,且是全国唯一称为“漕运”的路。此路历史上曾称为河堤路、河北大路、河北长街、河堆等等。十里长街与河北路历史上曾被混为一谈。其实,两条路之间夹有一长条民房,如笔者原住的西长街六号,离小闸(越闸)仅约50米,但是向西一直到清河路,全都是各式民房。因此,河北路(漕运路)与十里长街绝不是同一条路。
■特约撰稿 何永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