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淮安府署三槐台

淮安府署三槐台

发布时间: 2023-04-24 10:26  关注度:2151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清代淮安诗人卢福臻《咏淮纪略》中有首《三槐堂》诗,咏诵的是淮安府署中的三槐台,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人们不禁会问:三槐台是什么?为何以“三槐”为名?为何要建三槐台?

清代淮安诗人卢福臻《咏淮纪略》中有首《三槐堂》诗,咏诵的是淮安府署中的三槐台,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人们不禁会问:三槐台是什么?为何以“三槐”为名?为何要建三槐台?

image.png

长在庭院门口的槐树

让我们一起走进淮安府署后花园,探寻三槐台的风采。

●三槐台是什么?

如果要问:三槐台是什么?相信现在参观过淮安府署的人,都会认为:三槐台就是一个临水平台,跟府署正堂前的月台一样的平台。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因为中国古代早期的台是一种高出地面的露天的、开放的平面建筑物。同时,台也是一种高台上建有高大建筑的建筑物。到了明代,计成在园林艺术专著《园冶》中把台和堂、馆、楼、台、阁、亭、榭、轩等列为屋宇建筑。因此,对于称呼“台”的建筑不能一概而论,要深入实际,了解真相,仔细辨别。

事实上,淮安出现台式建筑的历史很悠久。南宋《舆地纪胜》卷三十九《淮南东道·楚州》记曰:“熙台,在子城上。”也就是说,在南宋时期,淮安就有了“台式建筑”——熙台(相当于后来的角楼),而且它是能够代表淮安的景物之一。楼钥在《北行日录》中就记载道:“乾道五年(1169)十一月二十一日癸酉,晴,辰时到楚州,登熙台。”楼钥在出使金国时,经过楚州,登上熙台观赏楚州风景。这件事后来被范以煦记到了《淮壖小记》中。此后的淮安府县志中都把宋代城墙上的“熙台”作为“古迹”记载。非常有意思的是,明清时期的淮安文人们还用“熙台”来作自己的号或者字,如明朝的潘埙,字伯和,号熙台;清朝的范以煦把“熙台”作为自己的字。 

image.png

乾隆《淮安府志》载:“三槐台,七间”

所以,淮安府署三槐台不是夯土建筑而成的高台,而是在高台之上建有厅堂楼阁的台式建筑。明代天启《淮安府志》中把三槐台记为“三槐堂”,清代康熙《淮安府志》中仍然把三槐台称为“三槐堂”,这就足以说明三槐台是与淮安府署镇淮堂、清德堂等相似的楼阁式建筑物。乾隆《淮安府志》则记载为“三槐台,七间”,这里虽说把三槐堂又称为三槐台,但更为重要的是用具体的数字——“七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三槐台是有七间房子的楼阁式建筑。后来的府县志中关于三槐台的记载,相对来说,比较简略,显得语焉不详,这可能是导致人们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因为诗人没能亲眼看到三槐台,就只能凭想象写出“台高百尺署三槐”的句子来,就很正常了。

image.png

乾隆《山阳县志》载:“三槐台,七间”

●为何以“三槐”为名?

淮安府县志中第一次出现“三槐台”的名字是在陈文烛等人编纂的万历《淮安府志》中:“知府宅在正堂后。西有清德堂,中有青玉堂,后有三槐台,登之可望后城也。”为什么要把这个建筑命名为三槐台呢?

这就得从槐树说起。槐树在我们国家有“国槐”的称呼,是一种吉祥树。它被认为是“灵星之精”或“虚星之精”,不仅神奇异常,有决断诉讼之能,而且因为“槐”“怀”音同,有助于怀想远人。尤其清朝以后,海外游子大量增多,槐树因寓意“怀念家国”而备受海外游子青睐,成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物之一。因此,槐树被人们珍视,被尊为吉祥物,也就理所当然了。

槐树还是公相的象征,是一种富贵树。《周礼·秋官》载:“面三槐,三公位焉。”是说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周代最高官职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朝见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人因以“三槐”喻“三公”,由此槐树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以致后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槐官相连的名词,如:“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卿”指三公九卿;“槐望”指有声誉的公卿;“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府”“槐第”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等等。

因此,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士大夫们在淮安府署后花园余乐园里植槐、筑台,名之为“三槐”,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他们不只是希望自己作为臣子怀柔百姓、奉仕帝王,更是期盼自己不断进步、步步高升、位列三公,也希冀自己的子孙能科考及第、扬名入仕,成为宰辅之类的砥柱中流。

●为何要建三槐台?

那么,也许有人问:淮安府署为什么要建三槐台呢?因为,三槐台的建造者、建造时间史上都没有明确记载,我们还是要回到淮安知府许令典的《三槐台咏》诗中来探寻。诗曰:“谁架高台眺望平,三槐无树只空名。藩篱不限千家月,睥睨遥临百雉城。行踏莓苔惟鸟迹,坐筹钱谷念民生。移壶且欲持螯酌,恐负重阳一日晴。”从诗中可以看出,三槐台的现实作用就是“登眺”观景,就是万历《淮安府志》中的“登之可望后城也”,就是天启《淮安府志》中的“三槐堂在后,可登眺”。试想,这些文人士大夫们公务之暇,登高望远,饱览淮安“后城”风景之时,还“坐筹钱谷念民生”“恐负重阳一日晴”,也就无可厚非了。

image.png

三槐台是在明代中叶经济社会恢复与发展之后,整个社会奢侈享乐之风方兴未艾的背景之下建造起来的,其本身兼具娱乐功能:文人士大夫们可以开辟出专门的房间,以供藏书读书之用;可以在闲坐亭台楼阁之中,静思体悟人生之道;可以呼朋唤友“盘筵饾饤,竟夕不休”;也可文友诗会,相互和答,借景咏志。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淮安知府的张敦仁在《偷乐园记》中写道:“稍暇则角巾布屦,或抱膝亭中,悄无人声;或蹑桥观水,泠然湛然;或抚桧倚槐,朗然孤吟。”

image.png

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三槐台又具备了祭祀功能。黄河夺淮入海之后,淮安地处黄、淮、运三河交汇之处,洪水时刻威胁着淮安的安危。正德年间开始,淮安的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正德十二年夏,霖雨不止,城内行舟”;“十五年,大水”;“十六年,大水,舟楫通于旧城南市桥”……水灾成为淮安最大的灾害,治水成为淮安知府的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日常事务。张敦仁在文章中写道,自己初到淮安,自感“虽瘁精以继昼夜,犹惧弗胜”,生怕即便夜以继日也不能胜任此职,只好于第二年春天将妻子送回老家丽水。结果这一年淮安自春至夏不雨、夏六月大雨、秋七月淮河大溢,无论官员还是老百姓都异常担忧,作为知府的张敦仁是水亦忧、旱亦忧,感叹“无一息可乐”。于是,嘉靖庚申(1560)秋季,以三槐台为中心,在三槐台的南北各铸造了刻有铭文的两根铜柱,在北边的两根铜柱之间安置了一个大铁釜,用以镇淮流。从此,三槐台与铜柱、铁釜成为具有祭祀水神(河神)功能的祥瑞之物,成为淮安府署中的“吉祥三宝”。

■特约撰稿 张雪 王磊 徐爱明/文图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