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九月,年过七旬的泗州人杨殿邦由侍郎外放,出任位于淮安府的漕运总督,管理江苏、山东、安徽等八省漕政,属下文官武将达270多人,还下辖仓储、造船、卫漕兵丁2万多人,可谓位高权重。
可贵的是,杨殿邦担任漕运总督六年多,能体谅造船、运输工人的难处,对出事故的工人从宽处理,并妥善解决生活问题。而他对各级官员则纪律严明。如江苏武进县知县陈嘉勋、丹徒县知县张元揆、宝山县知县刘果等官员都因收粮、治河不力被杨殿邦弹劾,后被革去官职;大河二帮千总王泽兼管回空事务,擅自离船,听任水手停泊,回淮后又不销差,被杨殿邦革职;泗州卫守备王元桂因管束兵丁不严,被杨殿邦革职勒休。对于高级官员,杨殿邦奏参也是不讲情面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他奏参淮扬道道台查文经,查文经被革职;参奏河道总督杨以增督办不力,杨以增被摘去顶戴。
杨殿邦不顾年老体迈,不辞劳苦地经常亲临运河,督查、指挥漕运,还整顿漕运,重新制定《漕兑运事宜章程》。除了漕运,杨殿邦还兼管治安,尤其是海盗案件。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一月二十日,杨殿邦呈报《为陈近日洋面不靖事片》。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甲子,杨殿邦奏拏获洋盗。二月底,杨殿邦奏报发现夷船沿江直上江宁,立即上报。当时,海运漕粮试验成功,朝野发生了一场“海运与河运争议”,许多官员提出废除河运,杨殿邦提出异议,并不反对海运,主要是考虑到数十万依赖漕运生活的船工、运丁会因此失去工作,运河沿线为漕运服务的千百万百姓失去生活路子,会影响社会安定。最后,朝廷会商结果是河运、海运并举。考虑到一大批因海运而失业的漕工,杨殿邦连上奏章,要求江南各州县出资金妥善遣散帮船水手,以免这些失业水手闹事,这些措施暂时保障了这一大批人的生活。督运漕粮是个有风险的苦差事,因风霜雨雪等气候原因,漕粮运输有时延迟,就要受到处分。咸丰二年(1852年)八月丁亥,因迟误漕粮,漕运总督杨殿邦被降三级留任,并摘去顶戴,这样的处分不止一次,常常是戴罪立功,争取早日撤销处分。
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十一日,太平军占领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江宁将军祥厚、副都统霍隆武等被斩首,江苏巡抚杨文定逃走。朝野震惊,人心惶惶。八十一岁老翁杨殿邦成为在苏级别最高的官员,朝廷令他带兵上战场。二月二十二日,杨殿邦带领数百人前往瓜洲,防止太平军过江攻打扬州。得知数万太平军已经攻占镇江,料定寡不敌众,无力回天,于是他连夜率兵离开瓜洲,不顾兵临城下的扬州城,自行往淮安方向撤退。扬州城的官员、士绅知道无法抵御太平军的进攻,于是筹集重金奉献太平军,与太平军达成协议,太平军承诺和平进入扬州城,不杀一人。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走进城门大开的扬州城,扬州府的文武官员早已逃得无影无踪。扬州城避免了南京城那样数万人人头落地的大屠杀,客观上保护了一大批军民的性命,但统治阶级不愿看到这样的结局。咸丰帝得悉扬州城兵不血刃落入太平军之手,龙颜大怒,立即降旨:江苏巡抚杨文定革职、判极刑;漕运总督杨殿邦革职,充军发配新疆;扬州府、县官员一律撤职严办。此后,咸丰帝又连下三道圣旨:立即将杨殿邦送往新疆服劳役,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
杨殿邦,翰林出身,长期在朝中任要职,多次出任乡试、会试主考官,门生故旧众多。朝中有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周祖培及上书房总师傅、武英殿大学士贾桢;地方上有安徽巡抚福济、清河知县吴棠等人,这些弟子、老友以种种借口搪塞、糊弄咸丰帝,拖延达四年之久,最终不了了之。最后,咸丰帝同意留杨殿邦在军中戴罪立功,还给了一个安徽帮办团练大臣的官职。杨殿邦亲自到庐州、凤阳、泗州、六安等地劝捐,得到大笔资金,铸造虎蹲大炮二十余尊,立下大功。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初,杨殿邦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军营中。官至贵州按察使的弟子鲍桂生闻讣十分悲伤,作《哭杨叠云师》,共四首。其中第二首云:“无端白下鼓鼙喧,瓜步仓皇讵忍言。毕竟中流谁砥柱,淮南鸡犬感公恩。”意思是,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杨殿邦撤离瓜洲是迫不得已的事,他不是武将,不应承担中流砥柱的角色;他弃守瓜州、扬州,实际上是救了扬州百姓,扬州的鸡犬都应该感恩戴德才是。为报答师恩,鲍桂生曾把杨殿邦的《菜香小圃馆课诗》作详注、写跋,出资刻印出版,今存。
咸丰帝得报也十分伤心,颁发恩旨:“已革漕运总督杨殿邦在安徽办理团练,积劳身故,赏给道衔,照道员例赐恤”。杨殿邦以道员的身份体面地安葬于淮安城东杨家花园内,儿孙得到特殊荫庇,后来名宦辈出,他的事迹载入《清史列传》,流芳后世。
上一篇:姚广孝其人其事
下一篇:周恩来如何以诗歌艺术赢得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