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总督自明景泰二年(1451年)设立以来,一直驻节于淮安。清咸丰十一年(1861)江南河道总督被裁撤后,漕运总督移驻清江浦,总揽河漕事务,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裁撤。明代第一任漕运总督王竑多有人提及,而到了清末最后一任漕运总督恩寿,却少有人提及。
恩寿(生卒年不详,约1840年—1911年以后),索卓罗氏,字艺棠,满洲镶白旗人,出生在家世显赫的满洲权贵家庭,为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麟魁之子,军机大臣、大学士宝鋆之侄。清同治元年(1862年),麟魁奉命赴甘肃兰州办事,因病遽卒,为示抚恤,朝廷特赐恩寿为举人。恩寿后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获赐进士及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陕西陕安道,次年升授江西按察使,仅半年之后,就擢任江宁布政使,成为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助手。恩寿第一次被任命为漕运总督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但尚未赴任,十月朝廷便以陈夔龙署漕运总督,改恩寿为江苏巡抚。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革命党人章炳麟、蔡元培、邹容、章士钊等在上海租界内兴办《苏报》,并登载文章指斥清政府,宣扬革命思想。上海在江苏巡抚的管理范围内,恩寿便同上海租界当局密谋,由租界工部局查封《苏报》,抓捕章炳麟、邹容等革命党人,制造了著名的《苏报》案。
恩寿任职江苏巡抚期间,贿赂公行,吏治败坏,招降土匪为官,政声不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恩寿再次署理漕运总督。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颁布停漕改折的命令,已无实际漕运事务管理的漕运总督成为闲职,无“漕”可管,无粮可运,恩寿在一年多的任期内,所做的事也就是考察一下清江浦、淮安等地的情形,视察一下所剩无几的河兵营务而已。当时的《申报》直接批评道:“恩寿抚江苏无状,迁漕督。漕督者,名崇而实无事。”《京话日报》也评论道:“前任江苏抚台恩寿在任的时候,声名太坏,叫人参了几次,朝廷给他留面子,调了一个漕运总督的闲缺。”在清末新政精简冗官、重厘官制的背景下,漕运总督被裁撤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清代咸丰以后,淮河流域常年出现战乱、灾荒,民生凋敝,亟待朝廷加强治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后,漕运总督陈夔龙、周树模和江苏士绅张謇等人纷纷上书请裁漕运总督一职,并在淮河流域新设行省,便于管理这块“乱地”。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905年1月27日),清政府正式裁撤漕运总督,同时为安抚原河漕衙门官员和相关利益集团,将原江苏省(含江宁府、淮安府、徐州府、扬州府、通州、海州、苏州府、松江府、太仓州、常州府、镇江府及海门厅)分为江淮省(含江宁府、淮安府、徐州府、扬州府、通州、海州)和江苏省(含苏州府、松江府、太仓州、常州府、镇江府及海门厅),原漕运总督改设江淮巡抚,驻地仍在清江浦。
江淮省设立了,那么第一任江淮巡抚由谁莅任呢?还是恩寿。虽然他官声不佳,政绩平平,但是在朝廷有靠山。因为恩寿早年将女儿嫁给庆亲王奕劻为嫡夫人,如今奕劻已经是总揽大权的军机大臣。恩寿对江淮巡抚志在必得,也得偿所愿。但江淮省的设立,打破了江苏官场的势力平衡,遭到了陆润庠等众多江苏籍高级官员的一致反对。而且,设省仓猝,与原有衙门在实际运行中职能重叠、运转不畅。于是,在巨大的反对声中,清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七日(1905年4月21日),清政府明发上谕裁撤江淮巡抚,仅设置管理军务的江北提督。
在漕运总督和江淮巡抚任上一年多的时间里,恩寿搞出的政绩乏善可陈,其中督办清江铜元局开工是难得的在历史上值得一书的事情。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经漕运总督陆元鼎奏请,在清江浦设清江铜元局,即今淮安市区大闸口西大运河文化广场的位置。清江铜元局的机器设备全部经由上海洋行从国外购买,购置到位后,经继任漕运总督恩寿上奏,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正式开铸“清江光绪元宝”十文铜元,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停铸,前后历时一年零七个月,共铸造十文铜元7.4亿余枚。
平庸无能的恩寿,靠着奕劻的提携,仕途倒是没受影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任山西巡抚,次年调陕西巡抚。恩寿在陕西大肆搜刮,当时的报纸曾罗列其罪状:“陕抚一缺,每年所得俸银10000余两。自恩寿抚陕,大肆勒索,每一州县缺出,空悬数月,视金之多少,以为进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恩寿以西安巡防营队为基础,组建陆军第39混成协,时称“陕西新军”,是负有机动作战职能的常备军,后来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军官、士兵越来越多。恩寿当了几年陕西巡抚,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恩寿抚陕不力,被朝廷革职,也因此躲过了后来陕西新军响应革命、围攻西安的血战。清政府被推翻后,恩寿也同大多数清代遗老一样,远离了政事纷扰,湮没在历史烟尘中。
■罗志
下一篇:淮安列女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