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龙年。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有“龙的传人”之称,巍巍中华更被誉为“东方巨龙”。
行走于淮安古街老巷,你会不时看到明清年代遗存下来的寺庙、官府、民居、桥梁等建筑上,有着精美的砖雕、柔美的木刻、壮美的石雕构成的独特艺术文化。而在这些艺术造型中,有着许多龙的造型,栩栩如生,气韵生动,它们在向人们叙说着淮安匠人的勤劳和技艺,展示着淮安龙文化的历史。
●刻有龙的石墩
在淮安文通塔苑南大门前两侧有一对火山岩(又称玄武石、黑马石)圆形石墩(又称石鼓)。石墩由墩鼓和门窝、门槛凹槽连为一体,上有密密麻麻的小孔眼。圆鼓直径0.66米,底座长0.81米,高1.02米,厚0.20米,门槛窝眼部高0.32米。圆鼓部上雕刻的是“双龙盘寿”和祥云、太阳放射出的光芒。龙的图案造型各异,动感力强,层次分明。有专家看后说,这是汉代的石刻风格。今年已九十一岁高龄的文史专家何杰老人告诉我:“这对石墩是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主持修缮文通塔苑时,从上板街倒塌的楚元王庙遗址上移去的。”
文通塔旧称尊胜塔,又称文峰塔。始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多次重修,全部砖结构,无梁柱,现为七层八角形。
●刻有龙的砖雕
在淮安跨下桥北街13号,宋末民族英雄张孝忠祠大门门顶上有块砖雕。砖雕图案上有位和蔼的老寿星双手紧握龙拐,还有寿桃、金钱松、蝙蝠、鹿、如意、护栏等。尤其是那龙拐弯弯曲曲、生动有趣;那龙张着嘴、目视前方、角飞翘,雕工细腻,线条清晰,栩栩如生。
据该房屋主人、今年81岁的张秉权老人讲,此块门顶砖雕是乾隆十二年重修该祠时遗存下来的。
●刻有龙的门龙
在淮安镇淮楼东路62号,韩侯祠大门门龙(又称门帽)上刻有二龙戏珠图案。该木雕长3米多,宽0.50米多,上面的两条长龙腾云驾雾同戏珠,朵朵祥云托着圆珠,两条龙头张开嘴对着圆珠,龙眼盯着圆珠,又似二龙相互对看着,龙角龙须突显,片片龙繗层层叠叠。整组雕刻运用阳刻、阴刻、剔地、浮雕等多种技法。
韩侯祠门前石匾上刻的文字为:韩侯祠,韩信(?—公元前196年),兴汉三杰之一,初封齐王,改封楚王,后封淮阴侯。祠始建于唐,明重修。
●刻有龙的撑牙
在淮安大香渠巷6号,施耐庵著书处院门房柱上有两块木雕撑牙,至今完好无损。撑牙长有1.6米,最宽处有0.35米。上部分雕的是鱼戏荷叶,下部分雕的是奋勇争先的双龙,两龙各异,相互交游,龙头向上,龙身舞动,龙尾翻卷。整组木雕刻工精细,形象逼真。
施耐庵著书处院门北侧墙上一上一下嵌着两块石匾。上块刻有“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施耐庵著书处旧址 淮安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二日公布 淮安市人民政府立”等文字。下块刻有“施耐庵著书处旧址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明初携家迁居山阳(今楚州)此宅,并成书《水浒传》,直到去世。旧址现存房屋数十间,对研究施耐庵的人生轨迹具有重要价值”等文字。
古建筑修缮专家郭宝平说:“淮安古建筑群上刻龙雕龙的砖、木、石构件非常多,有些古建筑不存在了,但雕刻有龙图案的砖、木、石等构件,被民间收藏爱好者收藏着。”
淮安古建筑上的龙文化只是中华龙文化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淮安先人们秉承着龙所蕴含的自信进取精神,用非凡的艺术创造力、精湛的手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努力传承、弘扬好龙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