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千载古镇繁华景 半卷清明上河图

千载古镇繁华景 半卷清明上河图

发布时间: 2024-06-05 15:41  关注度:882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乾隆皇帝当年沿运河下江南,在淮安舍舟登岸,便来到了漕盐要津河下镇。如今在不经意间走进那早已落寞的老街深巷,长长石板路上昔日车轮碾压的印痕仍依稀可辨,路两旁瓦椽不整、隔扇半朽的老店旧宅和在夕阳下安详静坐的老者,恰似岁月的年轮让人恍若隔世。

乾隆皇帝当年沿运河下江南,在淮安舍舟登岸,便来到了漕盐要津河下镇。如今在不经意间走进那早已落寞的老街深巷,长长石板路上昔日车轮碾压的印痕仍依稀可辨,路两旁瓦椽不整、隔扇半朽的老店旧宅和在夕阳下安详静坐的老者,恰似岁月的年轮让人恍若隔世。

河下,再普通不过的名字,顾名思义,大概就是地处运河堤下之意吧,然而这平凡的名字却蕴含着不平凡的历史。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凿邗沟,通江淮以伐齐,河下因近邗沟末口而成聚落。自隋炀帝修筑大运河后,淮安处于运河咽喉,河下更是运道必经之地,于是南北物资均于此集散,商旅辐辏,日臻繁庶。河下的繁荣在明清时达到极致。明初大学士邱浚曾有诗云:“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邱浚所说的“西湖嘴”便是河下靠近运河堤的一个街名。河下在清代又成为漕船物资集散地和鹾务机构的驻节处,“天下盐利淮为上”,使得以徽商为主体的众多盐商纷纷迁居河下。河下盐商们均以华侈相尚,莫不璧衣锦绮、食厌珍错,笙歌聒耳,游赏几无虚日,其第宅园亭更是多达117处,令人瞠目。漕运、盐业带动了河下百业兴旺,至今人们仍可从竹巷、花巷、茶巷、打铜巷、白酒巷、书店巷等巷名中回味过去众多街市的熙熙攘攘。

得漕运之便,带动了河下的饮食业和中医的发展。淮扬菜菜系的形成与河下息息相关,文楼蟹黄汤包、宴乐软兜长鱼至今仍飘香华夏。淮扬菜有“文人菜”之雅称,当年无数文人雅士在河下移步换景的园林中以文会友,品尝如艺术品般精致美味菜肴的同时吟诗做对。最喜欢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必至河下,至今仍留下“小大姐赌对戏乾隆”的佳话。传说,当年河下食客互相赌对,对不上者付银买单,乾隆带着纪晓岚微服来到文楼,没想到遇见一小姑娘主动挑战,出一下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南朝北吃东西。二人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也无法应对,只好认赌服输。河下的有钱人在锦衣玉食的同时,十分重视养生保健,吃药与吃菜一样讲究,“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于是河下名医辈出、药铺林立,得“丛医镇”之美誉。至清末,形成以河下为中心的“山阳医派”,其代表人物著名中医温病学家吴鞠通成为一代宗师。如今,在古镇吴鞠通中医馆问心堂里仍悬挂着一副对联“秉超悟之哲、怀救世之心”,高度概括了这位名医的才智和品德。

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昌盛。河下虽小,却系人文荟萃之所。这里仅明清两代就出过进士58名、翰林10人,而且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其中还有一门六进士、兄弟同科进士。历史上出生于河下、或与河下息息相关的著名人物众多,如汉赋大家枚皋、文学家陈琳、唐代大诗人赵嘏、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盲人历算家卫朴、画家龚开、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状元沈坤以及清代道光帝师汪廷珍、朴学大师阎若璩、女弹词作家邱心如、船政大臣裴荫森等。

河下的名人首推文学大师吴承恩。明弘治年间,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打铜巷,他小时候常跟着喜欢谈说史传的父亲遍游淮安近郊的古寺丛林,听来许多优美神奇的故事,淮河水神无支祁、紫极宫里猴戏马的壁画、文通塔中供奉的旃檀功德佛日后均成为《西游记》的原始素材。吴承恩中年时奇闻已“贮满胸中”,于是在唐朝僧人玄奘取经故事的基础上整理创作长篇小说《西游记》,晚年辞官归故里,就着青灯黄卷,每日废寝忘食,终于在临终前完稿成书。据说,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与其好友也是儿女亲家的沈坤有关。沈坤刚正不阿,在家乡为母守孝时曾组织“状元兵”抗击倭寇,后被同僚诬陷冤死狱中。淮安人说吴承恩借孙悟空(淮安方言“孙”和“沈”基本同音)打遍天庭地府、大小群魔,以此来表达对沈坤冤死的呐喊。2004年,因主演电视剧《西游记》而家喻户晓的六小龄童,出于对吴承恩的敬仰,捐出家族几代人收集的大量有关《西游记》的艺术品和家族传承的猴戏道具,并在吴承恩故居旁建立了美猴王世家艺术馆。以吴承恩故居为主体的吴承恩纪念馆是一组典型江淮风格的明代庭院式园林建筑群,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古镇已历经千年沧桑,而沧桑之美,便在于它绵延的文化传承。可喜的是,河下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地方政府在著名古镇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编制的规划指导下全面展开保护性开发,疏浚水系沟通运河和邻近的萧湖,修复康熙御赐寺名的千年古刹闻思寺、百年老店文楼,重建沈坤状元府和寓园,建成具有“养眼、养心、养性、养生”的浓郁中医文化特色的吴鞠通中医馆,在古镇风貌区新建了古市河河坊街、西游记大舞台、御宴龙舟、梁红玉鼓韵坛等,一处处胜景令人赏心悦目。精心保护改造的同时,恢复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昭示出古镇不同寻常的历史履痕。创立于清光绪年间的王兴懋酱园店,第五代传人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酱油、陈醋、老卤大头菜,散发着陈年的幽香。绒花布鞋店里年近古稀的老奶奶仍娴熟地糊底骨、打布条、绣花、缝边,花上12道工序去制作让人爱不释手的绒花布鞋。清乾隆年间已负盛名的“岳家茶馓”,细如金线、造型千姿百态,入口香、脆、酥、甜,1930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如今仍是古镇游客的必购之物。花巷晓市、老虎灶茶社、复兴瓷艺馆……一个个老字号在灯笼、店旗的映衬下尽显繁华与古朴。

千载古镇繁华景,半卷清明上河图。

(作者:范更生,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