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内展示的《新四军军歌》,引人注目。1943年1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使得淮安成为整个华中抗战的领导中心和指挥中心。黄花塘是新四军军部在一地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在长达两年零八个月的光辉岁月里,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在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为抗日战争全面胜利、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让我们一起深切缅怀那些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新四军将士们。
1942年7月11日,敌伪对江苏北部盐阜区实行两次大“扫荡”,妄图围剿驻扎在盐城停翅港的新四军军部。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
1943年,是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末期与向反攻阶段转变的时刻。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肩负起艰巨的历史使命。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的领导下,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指挥了华东军民坚持华中敌后这一段最艰苦的斗争。
1943年,日伪军继续频繁地对华中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清剿”“蚕食”“清乡”,妄图摧毁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军部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克服困难的十大政策,坚决开展对敌斗争,主力军、地方军、民兵相结合,在人民群众密切配合下,进行反“扫荡”、反“清乡”以及反摩擦的斗争。经过1943年、1944年两年的艰苦奋斗,华中军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又取得了军事斗争的一系列胜利,从而为大反攻准备了条件、积聚了力量。
新四军在黄花塘时期,在以陈毅为首的军部领导指挥下不断取得辉煌胜利。据统计,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共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从1942年6月到1945年10月,华中新四军对日军作战达24902次,毙伤日军117395名、伪军175201名,俘日伪军109759名,缴获各种口径炮558门、轻重机枪4295挺、长短枪222182支,以及其它大量的军用品。
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时期的对敌斗争,不仅抗击和牵制了日伪军的大量兵力,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战场的对日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时期,在全军开展了三大运动——整风、大生产和整训部队。
1942年,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开展。华中地区的地方和部队党组织也行动起来。
新四军军部进驻黄花塘后,军部领导在以往整风基础上,提出要把学习引向深入。1943年4月10日,华中局发出整风学习的指示,把整风学习作为全军的中心任务。整风运动经过三个阶段:1942年6月到1943年初是初步整风阶段,主要是学习整风文件;1943年初到1945年初是深入整风阶段,主要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其他不良倾向;第三阶段,时间约半年,主要是总结运动成绩、经验和进行扫尾工作。整风运动,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军部到黄花塘,正值春荒,许多群众没有饭吃,军部便号召部队干部每人每天节约半斤粮食救济群众。党中央十分重视与关心华中地区与部队的经济困难。1944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向华中局发出了《关于组织军民生产、改善军民生活的指示》。
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华中局开展了军民大生产运动。军部成立了直属队生产委员会,按照后方机关、地方武装、作战部队、医院工厂等不同情况成立了分会,制订了以农副产品及日用品的自给、半自给为目标的生产计划。大生产运动不仅为机关、部队提供了大量物资,而且也锻炼与教育了广大干部战士。
为了迎接全面反攻,增强部队战斗力,全军开展了军政大整训运动。“1944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训部队的指示》。指示要求不但要整训主力军和地方部队,而且要训练全部民兵。8月22日,毛泽东、刘少奇和当时在延安的陈毅专门致电新四军军部,指出:“华中新四军部队的整训应着重练兵、带兵、养兵、用兵四项,以练兵为中心;采取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方法,练好射击、投弹、刺杀和土工作业四大技术;在整训中要提高干部的作战指挥和管理教育部队的能力。”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训部队的一系列指示,华中局和军部对全军的训练作了具体部署。规定从1944年冬季至1945年3月为第一期整训,要求各部队首长亲自组织,深入动员,加强领导,保证完成整训任务。此后,华中各部队分期分批进行了军政整训,提高了部队的战斗能力,为全面作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1943年是华中军民坚持敌后斗争最艰苦的一年。但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度过了最困难的岁月,形势开始好转。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不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而且在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中,沉重地打击了敌伪军,根据地也日益发展和扩大。1944年3月,苏中发动车桥战役,揭开了华中地区对日作战局部反攻的序幕。
1944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军河南敌后的指示》,规定了八路军和新四军进入河南的各种政策,指出入豫的部队要善于插入日伪的空隙,求得立足;要抓紧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在局面稳定后,再实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
中央要求新四军第四师主力西进豫皖苏边区,恢复万(县)永(城)夏(邑)宿(县)抗日根据地,打通与华东地区的联系,并相机控制新黄河以东。与此同时,又令第五师以主力一部沿平汉铁路向北发展,开辟豫南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4年秋,党中央为了发展东南各省的抗日斗争和准备战略反攻,并为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迎击国民党发动内战作准备,重申了发展东南的战略方针。1944年8月21日,毛泽东指示新四军要认真部署沪、宁、杭、甬间的工作,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准备大城市武装起义。9月27日,中共中央致电华中局,为准备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的登陆,华中新四军在西进河南和南下东南这两大任务中,应以南下为主;并指出,新四军应立即部署在苏浙皖地区的下一步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举行。9月19日,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从盱眙黄花塘迁往淮阴,从此,翻开了华中历史的新篇章。
■特约撰稿 赵海洋